也许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从来不是一个特殊的人。

讲点心里话。记录一下自己此时的焦虑。
最近也是实习过程中倍感压力。
某b端厂,我就直说了。我觉得做的很憋屈。
最主要的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沟通上的。

dm排完的需求计划,需求方案是看不懂一点的。以至于ld昨天开会看到都骂狗屁不通。具体沟通更是不用说了。很难沟通。

做的这些活我觉得基本也是一眼就能知道怎么做的。那就只能偷产出吧。偷产出偷到一半发现基本量化不出来数据。而且用过基本都是它们封装好的东西。正职写的东西看上去也和我们差不多。都一样的需求。甚至我们做完了还可以随便分正职的任务,说明这个阶段没有什么有技术壁垒的需求。

问题问了mt和dm是轮回的。当然我也知道他们也很忙也没有义务回我。只是说客户那边也催的很紧,然后我也还没那么强大到真的置身事外吧。每天都很焦虑。有一些他们产品上的反馈我确实也找了一天都没找到问题,被阻塞了进度。

看到牛客都好多人27进大厂了,内心难免焦虑。每天上下班回到宿舍一点力气没有。学新技术和背八股都得靠意志力强撑。

然后简历上还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我感觉。完全不知道面试官希望看到的“有产出”的东西是什么。算法也才五十多道艰难的二轮开始。
学ai框架也感觉好紧凑,怕langchain这些写上去会被拷打。但是不写又觉得没什么亮点,可能简历筛都过不去。然后也来不及做新项目了。

深深感到无力。焦虑。
未来的我自己能告诉我我以后会变成怎样吗?
现在只能下班之后挤时间出来背八股学新技术了。想离职了。

bg:双非弱本,27本,3段我觉得没什么产出的实习。都是小厂。业务我觉得基本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的脏活。
不要说三段怎么怎么厉害,厉害的人才是真厉害。我只是菜鸡。

#实习的内耗时刻# #我的实习日记# #牛客创作赏金赛# #滴!实习打卡# #牛客在线求职答疑中心#
全部评论
mark一下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13 02:26 广东
和腾讯的学长上周末吃饭聊了一早上。他当时大三的时候也和我一样。他现在告诉我不要焦虑,一切都会过去的。但是我现在就是会免不了焦虑啊。我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倒推回来看自己。只能靠记录来让以后的我自己看到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12 18:59 广东

相关推荐

秋招从来不是与他人的竞赛,而是一场持续数月的自我较量。你的对手不是任何面试官,不是社交平台上晒offer的陌生人,而是那个时而焦虑、时而犹豫的自己。1. 节奏把控: 绘制专属时间地图——七月蓄力、八月试探、九月冲锋、十月收割。每个阶段都该有明确的投递策略,就像棋手知道何时该落子,何时该观望。2. 精准投递: 即便是海投也要划定边界线。那些地理位置偏远、薪资架构模糊的企业,从一开始就该被排除在射击靶心之外。3. 动态进化: 每场面试都是打磨自己的砂纸。通过反问环节获取的反馈,比任何面经都更具改造力。简历不是一成不变的证件照,而是会随着认知深化不断重绘的自画像。以我的经历为例,七八月提前批如火如荼时(OPPO等企业甚至已开启正式秋招),我选择了战略性沉默。这份克制源于清醒的自我认知:技术栈存在明显缺口,仓促上阵只会留下负面面评。更关键的是,海量测评笔试会像黑洞般吞噬宝贵的提升时间。直到九月,我才开始向中小型企业、研究所投出试探性的橄榄枝。这些面试强度适中的"训练赛",既积累了实战经验,又保护了珍贵的自信心。当国庆黄金周来临,这七天成了绝佳的装备升级期——足够完成一个能写进简历的紧急项目。节后便是真正的狩猎季节,测评、笔试、面试将如暴风雨般接踵而至,直到你签下了那最终的offer。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秋叶,每个人的秋招轨迹都独一无二。有人七月斩获offer,有人十二月才等来曙光,这不过是不同生命节奏的自然呈现。记住:当你在会议室里与面试官四目相对时,摄像头里映照的,始终是你自己成长的轮廓。那些深夜修改的简历终将泛黄,反复练习的自我介绍终会淡忘,但在这场漫长博弈中锻造出的自我认知力与情绪掌控力,会成为职业生涯永恒的护城河。
秋招投递攻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