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届秋招接近尾声,软件技术方向,理想汽车发出了安全、嵌入式、技术支持等大量的offer,尤其智能驾驶,更是重点倾斜,智能驾驶算法开发给出33K的基础工资。叠加上近几个月理想汽车从大厂挖人、智能驾驶芯片明年流片,很多人没有感觉,但这其实是个里程碑的事件:智能驾驶技术已经开始从配件变成影响车主决策的核心要素,在烧钱方面一直很聚焦,过去不重视智能驾驶的理想开始重金砸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是真烧钱,拿小鹏和华为来说,工程师都破千,一年轻松烧掉几十亿,理想要招多少人、砸多少钱才能填满这个坑呢?但这个坑必须得填,高速NOA到城市NOA是个质的变化,现在智能驾驶已经从"样子货"进化到核心竞争力,汽车领域终于到了在产品力上卷智能驾驶的阶段了,十几万的车都已经配上智能驾驶,作为即将千亿营收的头部车企,怎么也是个巨头了,理想汽车不可能把命根子放在别人手里。所以说,在智能驾驶方面要不要烧钱填坑这件事情上,理想是有战略定力的。前段时间的发布会上,李想亲口承认,自家的智能驾驶跟华为、小鹏相比差距太大,对智能驾驶的发展出现了误判,本来以为25年才会是重心,现在来看明年就要决战了。李想可不是口头说说,现在市场上可是出现了一堆为理想汽车挖智能驾驶技术人才的猎头,24届校招也发了一大堆的offer。    不知道大家是否担心理想汽车招多了人后面再裁员?其实智能驾驶卷到现在,市场已经洗过几牌,玩家们也都清楚这是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理想汽车把自己跟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车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了差距。在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中,销量上来说,小鹏汽车是盘子最小的,营收也只有蔚来的一半,理想的20%,但心智比较清晰,全栈投入,智能驾驶能力强。今晚我加班坐同事车回家,同事给我讲了一路的智能驾驶体验,最后一脸笃定地说,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很强,他想换个小鹏。你看,这东西已经影响到用户决策了,理想能不紧张嘛。    战略定力方面,理想是没问题的,那有没有资本呢?答案是有!汽车整车厂商分三派:长安、上汽这类国企,比亚迪、吉利、长城这类私企,蔚小理几家造车新势力。理想在新势力几家中算是起步条件最差的,但走到今天,已经成为汽车领域中的细分市场龙头了,营收是小鹏、蔚来总和的2倍,相比小鹏、蔚来现在主打一个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理想从23年开始已经盈利了。    从软件技术人员从业角度来讲,以上几个方面都意味着,理想后面在智能驾驶方面肯定是高强度、持续性的投入,而且企业整体的财务健康度比较好,不需要裁员来改善公司经营,安全感十足噢。。。不信?你看看蔚来汽车,持续亏损,市值从21年开始直线下跌,现在只有高峰时间的20%不到,最近开始裁员了。    接下来看看在智能驾驶领域中,理想汽车的其它主要竞对。    先看百度。百度号称智能驾驶领域的黄浦军校,起步早、投入大,技术底子是OK的,但这不是技术底子的问题,得把汽车卖出还得上路才行,所以还是得找到汽车整机厂合作。思路也很明确,你是传统国企有造车的经验积累,我是科技大厂,软件和算法我最擅长,应该1+1>2吧?但我们都清楚,合作过程不确定性因素太多,首先是参与各方就会有各自的屁股,再加上两家企业基因完全不同,汽车能造成什么样,销量能有多少,都有待证明。你看,重点合作的威马GG了,跟吉利合作的集度到极越,至今也没有爆款车出来。从软件技术人员就业角度来讲,尽量极越这种还在初期、充满不确定性的企业。对应届生来说,找作时尽量去那些有销量打底的企业,因为最重要的是在行业中平稳落地,而对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技术积累,想去用不确定性博个超额收益的,你自己决策就好了。至于百度自动驾驶部门,搞了这么多年,落地依然艰难,虽然是大厂,但现在百度梭哈大模型,内部资源抽水比较厉害,自动驾驶这种一直不出水的部门要小心哪天被优化,从就业角度来讲,已经不算是个特别优质的选择了。    接下来再说说各个领域都让竞争对手头大的华为。华为的特点是,看准一个领域之后持续高压强投入,打出代差,然后收割,曾经的通信厂商、手机厂商,现在高速增长的云计算领域玩家,都是这样被华为教做人的,现在轮到汽车领域了。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上长期、重金投入,已经杀到业界第一梯队了,而且不同于百度,是已经落地有效果的那种。但对华为来说,这个盘子却不大,持续多年烧了200亿,现在一年营收才20亿,而且还在亏损,所以现在拆分出来搞成独立的合资公司,一则引入更多合作者,二则分担烧钱的压力,毕竟地主家也要考虑过冬。拆分子公司的事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是华为在高压强投入上面增加了不确定性,毕竟不是内部业务了,员工跟过来都要领一次N+1;机遇呢,是合作空间会更大,除了赛里斯之外,你看这不是把奇瑞、长安都给拉上了。汽车这个庞大的领域未来必定是多极局面,华为牵头的这个组合成为未来一极的概率很大。对软件技术人员就业来说,无论是华为内部还是独立公司,想在汽车软件技术领域发展的话,这都是个好的平台,有华为的技术、有整机厂的汽车,从哪个方面来说,在汽车软件领域技术都是个好平台,反正私企工作就是刷简历嘛,在这里待上几年,简历足够漂亮了。    最后说说大疆。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累有深厚的积累,如,CV、感知、定位导航、雷达等技术等,这点人所共知。等到把它技术积累,以及在研发投入上的惯性复制到汽车领域时,经历曲折之后,也很快冒头了。智能驾驶领域,与华为、小鹏一起基本站在了第一梯队,但它走的路线不一样,主打一个高性价比。从软件技术人员就业角度来讲,大疆、华为有着的共同特点,一个是进去之后成长特别快,再一个是能卷也能给钱。    回望智能驾驶的发展史,从17年左右开始百花齐放,大厂开始投入,各路创业企业疯狂烧钱,烧钱几年没有成果之后人才回流大厂,接着中国经济进入低谷期大厂关停并转,ChatGPT出来之后在资金和资源上又被大模型抽水。走到今天,智能驾驶产品能力和落地环境都开始稳定,整车厂终于开始在消费者心智上PK智能驾驶能力,而资源也开始向头部企业集中,比如:华为、小鹏已经给大家打好样,成为阶段性的标杆;国企派的长安汽车参股华为车BU拆分出来的独立公司,还把陶吉挖去搞智能驾驶;民营汽车派的吉利、比亚迪也在不断挖人,毫末智行傍上了长城汽车。整体来说,今年的就业市场上,技术大牛开始流向那些有落地希望的头部车企。头部车企弄得红火,腰属部车企如果不想落后,就得找供应商,这就利好Momenta、大疆、轻舟、元戎等这些头部供应商,他们有的背靠大树,有的走高性价比路线,发展也不会差。从软件技术人员就业角度来讲,市场眼下快速向头部企业集中,无论是整车厂、tier1供应商、创业公司,腰尾部的就不要进了,已经在里面的,也赶紧找机会向头部企业跑吧。    另外,智能驾驶虽然开始变成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但毕竟不是全部,理想汽车也不会只搞智能驾驶,除了智能驾驶方向,还有大量其它方向需要软件技术人员,下面列举一部分。1、智能制造,如,用摄像头+CV控制汽车生产过程中硬件设备,做柔性生产、AI检测。2、人车交互,如,车载语音助手、手势交互等。这里也会涉及到AI算法,比如,语音场景下,提升车载语音助手在噪音多、小声说话、儿童说话等极端场景下的唤醒率、识别准确率;视觉场景中的手势动作识别、交互。3、智能座舱,汽车不只是汽车,更是娱乐场所。4、Linux内核、AUTOSAR、云原生aPaaS、算法平台、大数据平台、安全等基础技术。5、toC的线上交易系统、面向终端的车联网系统。6、商业、研发、供给、财务、人力等SaaS系统的研发。7、智能驾驶芯片相关。8、智能终端的Android App、Framework、多媒体等。    方向虽然多,但每家企业基因不一样,就说理想搞智能驾驶芯片这事,虽然号称明年流片,但我觉得还是不大靠谱。国内搞消费电子芯片的人不少,但玩法跟车规级芯片差距很大,而且有成功经验的大厂做事都很讲究基因,这不是玄学,而是路径依赖,企业做一件事成功了之后,没会把成功学到处乱套,KPI大棒指挥之下,员工沿着惯性往前发展,管不了也不会管企业的长期发展,搞好绩效就行,大不了跳槽走人,没准待遇和职级还能顺便涨一下。理想做整车厂成功了,搞智能驾驶芯片这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风险还是挺大的,软件技术人员就业时,还是建议尽量避坑。当然,你要说特斯拉前车之鉴,他都干好了,把FSD的硬件成本干到了英伟达Orin方案的几分之一,理想怎么就不行?还有比亚迪,竞争力这么强,不就是因为在电池上面突破了,不用像其它车企一样把赚来的钱都上交"宁王"吗?理想把芯片搞通了,整体智能驾驶方案不也是更便宜更有竞争力?我只能说,咱讲的是风险、概率,一将功成万骨枯,流量只会给聚光灯下的人物,大家不能把自己当成弄潮儿,大部分会被拍死。    接下来看看理想汽车在研上的投入。    地域方面,研发中心的软件技术岗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常州这几个城市。从软件技术人员就业角度来讲,这种异地研发中心最大的好处是有选择空间,比如,可以先去一年卷几年,然后去二线城市定居,内部找个合适的机会活水一下就好了。    研发投入方面:2022年底时,研发人员4838人,员工总数1.9万,2023年上半年,研发人员增长到5887人,员工总数增长到21486。研发费用,由21年的32亿,提升到22年的67亿,到23年上半年的42亿,主要是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导致的薪酬增加。虽然拆解不出具体的软件研发人员,但基本是线性增加。其实,只要企业的研发人员总数是在上行周期,营收增速也快,那裁员之类的事情就是小概率事件,可以放心入。再说了,现在这个形势,哪里不裁员。22年互联网大厂刚开始裁员时,大家还不习惯,网上天天喊,现在强度比过去一点也不低,大厂在23年裁员了那么多的人,媒体上也没啥水花了。    最后,站在软件技术人员就业角度来讲,汽车是个超大规模的市场,远超手机,加上汽车端、云、AI等系统复杂度远超手机,这个领域对软件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我讲过一个理论,软件技术人员在从业初期几年,更多的是在积累软件技术领域的通用知识,而毕业3、5年之后,就需要通用知识与业务领域知识两条腿走了。既然汽车是个大领域,就值得长期投身其中,而理想汽车站在当下这个阶段来说,整体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在现有知名企业中选一家来跟理想汽车做一下比较,让大家感受更清晰的话,小米是个不错的选择。理想汽车的营收只有小米的20%多一点,而在市值上已经追平小米,为什么呢?一看营收增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提升,理想汽车的营收过去几年都是翻倍增长。我之前讲过一个理论,从软件技术人员就业角度来说,营收增速这个指标最能看出一家企业的稳定性了,只要有调整增长,即使亏损,也就不会缺钱。二看净利润,理想汽车连续多年调整增长,持续亏损,23年前三季度刚开始盈利,净利润率就达到7%,而小米的净利润率从2020年的8%一路跌到22年的1%,23年有所好转,也才6%而已。企业有前景,就会有持续的研发投入,软件技术人员的获取到的技术成长、超额收益、简历背书等核心利益点就会更好。    想一想,中国IT企业过去20 年着实经历过几次波澜壮阔的战争,通信、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有资本推动加上领军人物指点江山、纵横捭阖,每次都让我不自觉的兴奋:大家挖来挖去卷市场、卷技术,虽然会加班,但出身普通家庭的优秀年轻人很好找工作,工资也在螺旋上升、收入快速提高,甚至有不少幸运儿随着公司上市,自己也从穷小子变的财富自由、住房自由、超市自由。未来 5 年,随着将来中国陆续吃下半导体、汽车、AI、云计算这些可以大规模创造高端技术就业岗位的核心产业,这种爆发式的优质工作机会一直持续在高位。而等到 5 年之后大局已定时,今天这样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早毕业越好,毕竟,一入江湖,能不能站到好位置很多时候不是能力问题,是机会问题。
点赞 56
评论 7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