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到一:AI应用开发工程师学习路线
什么是AI应用开发工程师?
在梳理学习路线前,知道什么是AI应用开发工程师,快速建立对岗位的基本认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AI应用开发工程师,也可以叫大模型应用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将大模型的能力落地应用到实际产品和业务中。与AI算法岗不同,应用岗更偏向工程实现。AI应用开发岗不只是简单地调用大模型API,而是基于大模型构建一套可运行的系统。随着近年来大模型的火热发展,大模型应用开发岗逐渐成为了热门岗位。
岗位职责与招聘要求?
我相信大部分人学习AI应用是为了就业。所以在开始学习前,先了解招聘市场对AI应用开发岗的要求,知道我们实际工作中要做什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建立起对应的人才画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有目的性地针对性准备了。
岗位职责
1.使用已有大模型接口(如 OpenAI、通义千问、飞书 aily)开发企业级 AI 应用,如:内部知识库、工具链、智能客服、智能问数
2.与产品经理、业务专家及后端工程师紧密合作,共同定义产品需求,并将AI能力无缝集成到现有平台中
3.AI Infra平台建设:参与或主导AI基础架构平台/工具链的设计与建设,包括但不限于CI/CD for Models(模型的持续集成与部署)、模型版本管理、在线实验(A/B测试)平台等,提升算法团队的迭代效率
4.研究行业专用小模型/垂直模型的训练和部署,负责相关领域的数据收集、清洗、送标、微调、训练、效果评估工作
任职要求
1.有计算机科学、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或相关领域知识,本科以上学历,AI工作经验
2.编程语言:Python + FastAPI框架,使用Python构建高性能、高可用的后端API服务
3.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 / TensorFlow
4.向量数据库:Milvus、Faiss、ES、Chromdb
5.熟悉 AI 应用开发的核心技术要点,如 MCP、Function Call、Agent 架构设计、RAG 知识库构建与检索、长/短期记忆等,并能灵活运用
6.积极使用AI辅助编程: 熟练使用至少一种AI编程助手,并乐于探索其提升工作效率的边界
加分项
1.有AI产品从0到1的落地经验
2.深刻理解主流大模型厂商(如 OpenAI、Qwen、Claude、LLaMA 等)产品特性及优劣,有深度或重度使用经验者优先
软技能
1.快速学习能力: AI领域日新月异,需要持续学习新技术和工具
2.产品思维: 关注用户体验,理解业务目标,而不仅仅是技术实现
技术学习路线?
因为我本人是从Java后端转大模型应用开发的,所以我推荐的学习路线会有点”邪修“。很多人入门大模型,都是被庞大的算法学习内容给难住了,于是就半途而废。其实我们可以先从我们擅长的地方入手,先把项目跑起来,有了成就感,再慢慢研究它背后的原理。
1.编程语言基础
Python:无疑是目前AI应用开发最好的语言,拥有最好的生态。即使是从Java转型AI开发,我也建议学习Python,基于Python的技术栈进行开发。
FastAPI:是Python的Web框架,可以快速把大模型的能力封装成API,是集成业务的关键。
2.大模型应用基础
常见参数:如temperature、top_p、max_tokens,理解这些参数对生成结果的影响
提示词工程:学习如何设计清晰、结构化的提示词,让模型更好地理解任务意图,输出符合预期的内容
上下文工程:解决 “如何让模型记住对话历史” 以及 “如何克服模型的上下文长度限制” 的问题
大模型API:熟悉主流模型平台(如OpenAI、Qwen、DeepSeek等)的接口调用方式
3.AI开发框架
LangChain:目前最流行的大模型应用编排框架,支持组件化构建复杂AI工作流。
LangGraph:基于LangChain,适用于有状态、多环节的复杂任务流程设计。
LangSmith / LangFuse:用于调试、追踪和评估大模型应用的表现,是提升应用稳定性的必备工具。
LlamaIndex:专注于RAG场景的数据处理与检索增强,是构建知识库问答系统的利器。
4.大模型项目经验
Workflow:最基础的AI项目,通过多个节点构成完成某个功能的工作流,本质是 “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可自动化的步骤”,如:AI自动审批
RAG:通过给大模型外挂知识库,让大模型基于知识库生成答案,如:智能客服、智能问数
Agent:能够自主规划、调用工具、并执行动作来达成目标的智能体,如Mauns
Fine Tuning:基于已有大模型,在特定领域进行微调,从而增强模型在这个领域的表现效果。微调用于改变模型的“知识”或“风格”,而提示工程和RAG主要用于引导和增强模型已有的能力
5.大模型底层基础
机器学习:了解基本概念与常见算法
深度学习: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与训练方式
NLP:学习词向量、Transformer架构等自然语言处理核心知识
这部分内容不必一开始就深入,可在实战中根据需要逐步补全。
6.AI Infra与工程化
当你成功构建了一个能在本地顺畅运行的AI应用后,下一个核心挑战就是:如何让它稳定、高效、可扩展地服务成百上千的用户? 这就是AI基础设施与工程化要解决的问题。它不再只关注模型本身,而是关注承载模型应用的整个系统。这也是本身具备后端工程能力的程序员转行AI的优势所在。
7.微调与部署
Lora微调技术:学习参数高效微调方法,低成本适配特定任务。
Llama-Factory等微调工具:实践使用可视化工具快速完成模型定制
ollama / vLLM等部署方案:掌握本地化部署与高性能推理服务的搭建方法
学习建议?
AI应用岗与算法岗的区别?是否需要学习算法?
算法岗关注“造模型”
1.从零开始训练模型(Transformer、CNN、LSTM、Diffusion等)
2.研究优化算法、Loss函数、模型结构改进
3.熟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和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TensorFlow)
应用岗关注“用模型”
1.调用大模型(API / 本地推理)完成具体任务
2.设计 RAG、Agent、Workflow 等应用逻辑
3.关注 Prompt 工程、上下文管理、模型集成、API编排、成本与性能
所以,应用岗不需要深入掌握模型训练算法、梯度传播、参数调优这些算法层知识,你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工程能力将AI模型转化为可靠的商业价值。但完全不了解算法层也不行。至少需要达到“能理解但不实现”的程度。
1.大模型工作原理的黑箱理解:知道 Transformer 怎么“看上下文”,什么是注意力机制
2.关键术语:token、embedding、context window、temperature、top_p
3.模型类型差异:理解 GPT 类模型、视觉模型(如 CLIP、Qwen-VL)、多模态模型各自擅长什么
4.推理层 vs 训练层:知道为什么你只调用推理 API,不必关心训练集和梯度
怎么入门AI应用开发?
我推荐按上面的学习路线进行学习。核心思想是:先具备编程基础,对大模型建立基础的认知,然后就可以直接动手做项目了,通过项目驱动学习。做了几个可以跑起来的项目之后,再去补充算法基础,对大模型的底层有进一步的认知。最后研究工程化、部署微调这些高阶知识,达到企业级AI应用岗要求。
为什么我建议都转成Python?
生态垄断: 目前所有核心的AI框架(PyTorch, TensorFlow)、大模型库(Transformers)和应用开发框架(LangChain, LlamaIndex)都是为Python原生设计的,拥有最丰富、最即时的示例和社区支持。
开发效率: Python语法简洁,能让你快速将想法转化为代码,专注于AI逻辑本身,而不是语言细节。
以上每个技术点,展开来讲都是很深的技术。我会持续更新,与你一起在AI应用的方向上成长。
我是AI Rookie Guide,希望能成为你在AI浪潮中的指路明灯。
#AI##AI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