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在多还是在精?别急,先搞清你是来“打卡集章”还是“修内功”
简历上写八段实习,看起来像大厂养成游戏通关记录——
可面试官一问:“你在这段实习里解决过什么具体问题?”
你开始疯狂回忆:“嗯……我好像……贴过发票?”
醒醒,这不是实习“数量战”,是“有效经历战”。
有人奉行“广撒网”:寒暑假不歇,国企、创业公司、MCN机构全踩一遍,朋友圈发九宫格:“又一段成长之旅!”
结果呢?每段都像游客打卡:来过、拍过、没留下。
也有人死磕一段实习,从打杂干到独立负责项目,带教老师说:“这孩子能用。”——这才是“精”的威力。
但别急着站队。
真相是:
多or精,不看理想,看阶段。
如果你大一大二,对职业毫无概念,那“多”是有意义的。
去试试甲方乙方、媒体市场、公益科技,哪怕只是端茶倒水,也能闻出不同行业的味道。
毕竟,连菜都没尝过,怎么知道自己不爱吃香菜?
可到了求职前一年,还到处“浅尝辄止”,就危险了。
HR不关心你去过多少家公司,只关心:你能带来什么确定性价值?
这时候,“精”才是硬通货。
一段能讲清楚背景、动作、结果的深度实习,胜过八段“我在工位坐满三个月”的模糊记忆。
当然,也有聪明人走第三条路:主线突出+支线探索。
比如目标是做品牌营销,就集中精力深挖两段相关实习,同时用短期项目或志愿工作试水其他领域。
最后提醒一句:
实习不是往身上贴金箔,是帮你回答三个问题:
- 我喜欢干什么?
- 我能干成什么样?
- 别人愿不愿意为我买单?
所以别再问“几段才算够”,
问问自己:
这段经历,能不能让我在面试时,笑着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毕竟,简历不骗人——
写满了,不如写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