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提升——张小龙微信公开课观后总结
看完张小龙在 2021 微信公开课的演讲,收获颇丰。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入地去理解微信——这个每天十几亿人离不开的软件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设计理念,第一次仔细体会一个个小功能从诞生到落地的思考脉络,也第一次这样直观地感受到张小龙,这位宇宙级产品经理的独特气质。
说实话,演讲中的张小龙非常平易近人。他既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企业家,也不是动辄输出宏大价值观、讲很多漂亮口号的人。
他说自己其实“不太擅长演讲”,但我恰恰觉得他的分享格外真诚、接地气,让人很容易共鸣。你能感受到,他不是在用老板身份讲故事,而是真的把微信当作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细细雕琢。
难怪坊间总有人半开玩笑说:“微信团队里每一个小细节都要过张小龙的手,张小龙是微信团队唯一的产品经理 😂。”
而也正是因为他对细节与长期价值的这种执着,在整场公开课里,他花了很大篇幅去谈视频号、谈微信状态,讲这些看似琐碎的功能背后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想成就什么样的长期体验。
一、为什么是视频号
视频号的出现,一方面当然是腾讯需要补上短视频这块的空白。毕竟短视频几乎已被抖音、快手瓜分,微视也没能挑起大梁。
但从更深层来看,这其实是微信产品理念的一种自然延续。
微信通过公众号降低了写作和分发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写文章表达自己。可写长文章毕竟是少数人的表达方式。张小龙说,文章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被人看见、被分享之后,才有意义。他们最早甚至考虑过做短文章平台,后来发现视频开始成为更大众的表达载体,就顺势把重心放到视频号。
于是,视频号被赋予了“名片”式的公共属性。
它和微信 ID 不一样,微信 ID 是私密的,而视频号是你希望主动展示给外界的那个身份窗口。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名片上会直接挂载视频号,也为什么很多人乐于把它挂出来。
张小龙说,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三天可见,几乎看不到任何信息,但他希望名片是活的,可以互动,而视频号恰好承担了这个角色。
二、视频号最初的坎
视频号刚上线的时候其实走得并不容易。
那时短视频市场几乎已被瓜分,内容池太浅,创作者太少,推荐算法几个月都推不出好内容,直接陷入冷启动的死循环:内容不够好 → 流量差 → 算法推荐失效。
直到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既然内容池还不足够丰富,那就先利用微信最强大的社交链,先从“朋友推荐”切入。这是很显著的微信产品解决方法的思维,利用一个思维方式一种运营方式的改变,去撬动整个产品的运转。
我自己就深有感触。一开始根本不会去点视频号,但有几次看到朋友点赞后出现的小红点,出于好奇想看看朋友都在看什么,就点进去看,然后就开始刷了起来。
张小龙说,未来视频号里的推荐比例会大概是:关注 : 朋友推荐 : 算法推荐 = 1 : 2 : 10。这很典型地体现了微信式的产品思维——先靠熟人关系撬动冷启动,再慢慢把机器推荐补上。
三、视频号背后的产品哲学
张小龙在演讲里还谈到苹果。苹果弱化文件管理器,因为他们认为“文件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在被应用承载后才有意义”。
视频也是一样,原始的视频文件毫无意义,只有加上标签、标题、点赞、收藏这些结构化信息后,才真正成为可流通、可被检索的内容单元。
还有他们对长短视频的统一处理:长视频的首分钟会当作短视频先展示,用户如果感兴趣就会继续看下去。这种“先尝一口再决定要不要吃完”的体验很微妙,也很贴合人性。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点:张小龙拒绝砸钱搞流量补贴,也没有去找明星代言。他说这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微信一贯的风格就是:把产品做好,你要是想来,能做好,自然就有流量。这其实跟最初的公众号如出一辙。
还有他那句很有意思的产品洞察:“一屏到底要展示几条内容,应该和内容命中率成反比。”
命中率高,就可以全屏沉浸刷;命中率低,就要多条并列,像朋友圈那样,好让用户快速划过。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不是全屏式的,否则早就失败了。
从现在回看,视频号逐渐走上正轨,主要靠了三个点:
- 微信庞大的社交关系链,用朋友推荐带动冷启动;
- 天然流量入口,朋友圈、群聊、公众号都能随时跳转到视频号;
- 逐步铺开直播、电商,在同一张微信生态网里形成闭环。
四、微信那些可爱的细节与状态
除了视频号,张小龙还提到微信许多小功能。
比如“拍一拍”,比如发个“炸弹”会把屏幕炸碎,发“想你啦”就会掉小星星……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点子,其实都让产品多了一点温度和趣味。
他说,做产品很多创意都是天马行空的,99%都会被否掉,但只要有一两个跑通,就能让产品变得更可爱。
还有浮窗,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却恰好解决了用户看文章或视频到一半,要去处理其他事,再回来就找不到的问题。
五、朋友圈越来越安静,我的一些想法
张小龙还聊到微信的“状态”功能。
社交的状态是找到同类,“状态”的出现,让你可以看到和你拥有同种心情,做同种社交活动的人。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表达需求,但朋友圈越来越少有人发,因为发朋友圈变得越来越“正式”。
我自己也常在想,为什么大家发朋友圈的频率越来越低?
- 工作后加的人越来越多,既有熟人,也有客户、同事,发一条朋友圈要考虑太多,就干脆不发了。
- 年纪渐长,分享欲自然下降,更多关注自己的小世界。
- 朋友圈变成了公共名片,不再是最初那个个人角落。
但人的表达需求依然存在。只是我们不一定总想写很多东西给别人看。
人总是更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微信“状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提供了很多小场景让你直接选择,也会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降低了表达压力。
而且状态更私密。别人评论你的状态,只有你自己能看到。
比如一对情侣,女生心情不好,不想发朋友圈,却可以发个“伤心”的状态,男朋友看到就会主动去关心。这种细腻的小互动,比朋友圈还要轻还要真。
其实类似的设计 Instagram 有 story,Discord 有 status,但微信用更“熟人社交”的方式把它做了进来。
六、而关于微信的十年,我的最终感慨
而这场公开课,其实也是微信的十年里程碑。我看完之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到底是张小龙成就了微信,还是微信成就了张小龙?
到底是因为恰好机缘巧合、在时代红利下,微信发展到如今这样无人替代的地步,验证了张小龙理念的正确;还是说,正是张小龙理念的正确,引领了微信走到今天?
不知道评论区的大家怎么看。我自己觉得,应该是两者皆有。微信的成功,既离不开张小龙,也离不开这个时代。
正如张小龙最后所说,微信始终坚持的信念其实就是两个字:连接 和 简单。
十年前的微信是这样,十年后的微信依然如此。
我觉得,在这个更新换代如此快的互联网里,能守住初心底线、坚持最初的产品原则,是多么难能可贵。
张小龙说:“并不是因为微信成功,我们才说我们的理念是对的,而是十年前微信就坚持这样的理念。”
真正好的产品经理,并不是不断给产品做加法,而是努力让它保持简单、易用。
即使十年来微信也在不断加功能,但一眼望去,它和十年前的微信其实没什么大的区别。我觉得这才是最牛逼的地方。它的本质没有变,那个简单的内核始终没被破坏。
或许现在还是有人在吐槽微信的种种不足,但如果不是张小龙在做产品经理,如果是一个初心不坚定的人,在这十年里把微信改得天花乱坠,可能那时我们才会怀念当初的微信。
而庆幸,现在还不会,还没有。
而这,我觉得才是张小龙真正的魅力所在。
微信的理念也很符合我个人的产品哲学:
优美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
#产品##微信产品经理##微信##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