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提升——张小龙微信公开课观后总结

看完张小龙在 2021 微信公开课的演讲,收获颇丰。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入地去理解微信——这个每天十几亿人离不开的软件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设计理念,第一次仔细体会一个个小功能从诞生到落地的思考脉络,也第一次这样直观地感受到张小龙,这位宇宙级产品经理的独特气质。

说实话,演讲中的张小龙非常平易近人。他既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企业家,也不是动辄输出宏大价值观、讲很多漂亮口号的人。

他说自己其实“不太擅长演讲”,但我恰恰觉得他的分享格外真诚、接地气,让人很容易共鸣。你能感受到,他不是在用老板身份讲故事,而是真的把微信当作自己的孩子,用心呵护、细细雕琢。

难怪坊间总有人半开玩笑说:“微信团队里每一个小细节都要过张小龙的手,张小龙是微信团队唯一的产品经理 😂。”

而也正是因为他对细节与长期价值的这种执着,在整场公开课里,他花了很大篇幅去谈视频号、谈微信状态,讲这些看似琐碎的功能背后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想成就什么样的长期体验。

一、为什么是视频号

视频号的出现,一方面当然是腾讯需要补上短视频这块的空白。毕竟短视频几乎已被抖音、快手瓜分,微视也没能挑起大梁。

但从更深层来看,这其实是微信产品理念的一种自然延续。

微信通过公众号降低了写作和分发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写文章表达自己。可写长文章毕竟是少数人的表达方式。张小龙说,文章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被人看见、被分享之后,才有意义。他们最早甚至考虑过做短文章平台,后来发现视频开始成为更大众的表达载体,就顺势把重心放到视频号。

于是,视频号被赋予了“名片”式的公共属性。

它和微信 ID 不一样,微信 ID 是私密的,而视频号是你希望主动展示给外界的那个身份窗口。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名片上会直接挂载视频号,也为什么很多人乐于把它挂出来。

张小龙说,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三天可见,几乎看不到任何信息,但他希望名片是活的,可以互动,而视频号恰好承担了这个角色。

二、视频号最初的坎

视频号刚上线的时候其实走得并不容易。

那时短视频市场几乎已被瓜分,内容池太浅,创作者太少,推荐算法几个月都推不出好内容,直接陷入冷启动的死循环:内容不够好 → 流量差 → 算法推荐失效。

直到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既然内容池还不足够丰富,那就先利用微信最强大的社交链,先从“朋友推荐”切入。这是很显著的微信产品解决方法的思维,利用一个思维方式一种运营方式的改变,去撬动整个产品的运转。

我自己就深有感触。一开始根本不会去点视频号,但有几次看到朋友点赞后出现的小红点,出于好奇想看看朋友都在看什么,就点进去看,然后就开始刷了起来。

张小龙说,未来视频号里的推荐比例会大概是:关注 : 朋友推荐 : 算法推荐 = 1 : 2 : 10。这很典型地体现了微信式的产品思维——先靠熟人关系撬动冷启动,再慢慢把机器推荐补上。

三、视频号背后的产品哲学

张小龙在演讲里还谈到苹果。苹果弱化文件管理器,因为他们认为“文件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在被应用承载后才有意义”。

视频也是一样,原始的视频文件毫无意义,只有加上标签、标题、点赞、收藏这些结构化信息后,才真正成为可流通、可被检索的内容单元。

还有他们对长短视频的统一处理:长视频的首分钟会当作短视频先展示,用户如果感兴趣就会继续看下去。这种“先尝一口再决定要不要吃完”的体验很微妙,也很贴合人性。

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点:张小龙拒绝砸钱搞流量补贴,也没有去找明星代言。他说这并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微信一贯的风格就是:把产品做好,你要是想来,能做好,自然就有流量。这其实跟最初的公众号如出一辙。

还有他那句很有意思的产品洞察:“一屏到底要展示几条内容,应该和内容命中率成反比。”

命中率高,就可以全屏沉浸刷;命中率低,就要多条并列,像朋友圈那样,好让用户快速划过。这就是为什么朋友圈不是全屏式的,否则早就失败了。

从现在回看,视频号逐渐走上正轨,主要靠了三个点:

  1. 微信庞大的社交关系链,用朋友推荐带动冷启动;
  2. 天然流量入口,朋友圈、群聊、公众号都能随时跳转到视频号;
  3. 逐步铺开直播、电商,在同一张微信生态网里形成闭环。

四、微信那些可爱的细节与状态

除了视频号,张小龙还提到微信许多小功能。

比如“拍一拍”,比如发个“炸弹”会把屏幕炸碎,发“想你啦”就会掉小星星……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点子,其实都让产品多了一点温度和趣味。

他说,做产品很多创意都是天马行空的,99%都会被否掉,但只要有一两个跑通,就能让产品变得更可爱。

还有浮窗,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却恰好解决了用户看文章或视频到一半,要去处理其他事,再回来就找不到的问题。

五、朋友圈越来越安静,我的一些想法

张小龙还聊到微信的“状态”功能。

社交的状态是找到同类,“状态”的出现,让你可以看到和你拥有同种心情,做同种社交活动的人。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表达需求,但朋友圈越来越少有人发,因为发朋友圈变得越来越“正式”。

我自己也常在想,为什么大家发朋友圈的频率越来越低?

  • 工作后加的人越来越多,既有熟人,也有客户、同事,发一条朋友圈要考虑太多,就干脆不发了。
  • 年纪渐长,分享欲自然下降,更多关注自己的小世界。
  • 朋友圈变成了公共名片,不再是最初那个个人角落。

但人的表达需求依然存在。只是我们不一定总想写很多东西给别人看。

人总是更喜欢做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微信“状态”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提供了很多小场景让你直接选择,也会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降低了表达压力。

而且状态更私密。别人评论你的状态,只有你自己能看到。

比如一对情侣,女生心情不好,不想发朋友圈,却可以发个“伤心”的状态,男朋友看到就会主动去关心。这种细腻的小互动,比朋友圈还要轻还要真。

其实类似的设计 Instagram 有 story,Discord 有 status,但微信用更“熟人社交”的方式把它做了进来。

六、而关于微信的十年,我的最终感慨

而这场公开课,其实也是微信的十年里程碑。我看完之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到底是张小龙成就了微信,还是微信成就了张小龙?

到底是因为恰好机缘巧合、在时代红利下,微信发展到如今这样无人替代的地步,验证了张小龙理念的正确;还是说,正是张小龙理念的正确,引领了微信走到今天?

不知道评论区的大家怎么看。我自己觉得,应该是两者皆有。微信的成功,既离不开张小龙,也离不开这个时代。

正如张小龙最后所说,微信始终坚持的信念其实就是两个字:连接简单

十年前的微信是这样,十年后的微信依然如此。

我觉得,在这个更新换代如此快的互联网里,能守住初心底线、坚持最初的产品原则,是多么难能可贵。

张小龙说:“并不是因为微信成功,我们才说我们的理念是对的,而是十年前微信就坚持这样的理念。”

真正好的产品经理,并不是不断给产品做加法,而是努力让它保持简单、易用。

即使十年来微信也在不断加功能,但一眼望去,它和十年前的微信其实没什么大的区别。我觉得这才是最牛逼的地方。它的本质没有变,那个简单的内核始终没被破坏。

或许现在还是有人在吐槽微信的种种不足,但如果不是张小龙在做产品经理,如果是一个初心不坚定的人,在这十年里把微信改得天花乱坠,可能那时我们才会怀念当初的微信。

而庆幸,现在还不会,还没有。

而这,我觉得才是张小龙真正的魅力所在。

微信的理念也很符合我个人的产品哲学:

优美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

#产品##微信产品经理##微信##产品经理#
全部评论
良作无人?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6:34 北京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8:51 北京
互关了,未来的产经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8:32 广东

相关推荐

07-11 18:47
已编辑
门头沟学院 后端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bg:民办本科以前在美团天天早10晚8准时打卡,忙不完的工作,通勤也有1.5小时单边,一进公司就是想跑路。现在早9晚6 不打卡,给自己许多冗余时间。没人查考勤,只要事情做完即可。还有很多自我学习的时间。通勤也只有35min。每周五可以居家办公,每年8月强制周五休假。虽然是扣的年假,但是每年年假14天,带薪病假15天。假休不完反而成了公司的烦恼,索性强制休假入职3月即可加入工会,逢年过节发礼品发500元京东e卡。每年2200元旅游基金,这些在有些公司根本想都不敢想。工作团队相处很融洽,跟leader接触的机会也比美团要多得多,至少在美团你的x1不可能花半天时间去跟你一对一讲公司历史和公司价值观。聊天没有隔阂,每次开会都是笑声四起。我的boss跟我讲,年终奖是只要上满了一年就固定2个月,跟绩效无关。就算犯了错或绩效不好,也不会克扣工资,而是我的boss跟我一起去找原因,去改正,如果还不行就再研究再改正。而不是去年那样身边一起实习的小伙伴就因为绩效不好被x1约谈要求自己离职。最近还听留mt的同事和我抱怨,说部门新空降了一个x2,向下面疯狂施压,工作内容暴涨但是时间却不变。搞的部门乌烟瘴气大家情绪都不好经常吵架,天天加班到9:30甚至周末都可能加班。反观我们办公室每天六点十分就全部关灯清场。美团不适合实习和工作吗?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首先大公司的流程都是很正规的,是许多小公司不可比拟的。其次"大厂title"有时还是挺有用的,并且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所以还是看个人的选择,有些同学会觉得美团给了一次大厂梦,让自己能够学到规范的开发流程,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历方面的劣势。最后送给一批又一批新来牛客的应届生们:人生有许多的选择,有些时候看似是自己选择错误,实际上错的不是你而是其他原因。追逐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了就是正确的。(ps:惠普还有个校招岗位急招,支持24/25届,需要英语六级以上,对计算机硬件十分了解。)
jsday1:十分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
美团公司氛围 2524人发布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4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