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这难道不是《饥饿游戏:2026·应届生生存版》
根据应届毕业生年均增长趋势(2021→2025年,年均增长约60-90万人),2026届预计毕业生人数达到1260万
本科+硕士人数比重提升,研究生学历不再稀缺,岗位学历门槛提高成为必然,学历逐渐从加分项变为基本点!!
- 2023-2025年是大模型爆发期,2025年已初步进入“AI工程化落地阶段”,例如Sora、GPT、Deepseek等多模态助手产品化落地实践。
- 到2026年,大量传统岗位将被辅助或取代(如:内容审核、初级测试、低端客服),而对具备AI开发、数据处理、产品交互等能力的复合人才需求上升。
- 应届生要会用AI、能驾驭AI并能构建新型AI产品。
2026届秋招又将同前五年有哪些不同?
维度 | 2020-2025届 | 2026届 |
毕业生人数 | 连续上升,压力加大 | 可能破1260万,竞争更激烈 |
招聘时间线 | 金七银八、提前启动 | 时间线持续前移,实习即秋招提前批,提前半年准备 |
招聘流程 | 简历+面试为主,AI面试初次登上招聘舞台 | AI将主导简历初筛,数据化能力评价体系成为关键系数 |
热门行业 | 互联网竞争激烈,AI/新能源/低空经济等行业上升 | AI工程+算力基建+新质生产力企业持续吃香 |
个人能力需求 | 代码能力+实习/项目经验 | AI工具应用+工程化能力+跨专业沟通能力+行业思考 |
把握时间节点:以月为单位规划推进
时间节点 | 任务重点 |
7月前 | 完成简历、明确岗位方向、开始内推投递 |
7月中-10月中 | 秋招全面网申+笔试+面试,海投为主,把握时间投窗口 |
9月底-11月中 | 第一轮Offer集中发放,重要定档期 |
10月底-次年1月中 | 秋招补录期,查漏补缺,冲刺中小公司 |
提醒:秋招成败往往在7-10月,最晚不应晚于10月初全力启动。
心理建设和应对建议
- 不要“只看大厂”,还要看平台匹配度+成长空间+个人规划,关注隐形冠军企业、国央企、出海业务
- 第一份工作不决定一生,但会影响你3-5年发展路径,做好职业规划很重要
- 接受“Offer落差”,短期的打击不等于失败,而是阶段性调适;保持“主线+保底”的策略,降低秋招“0封”的风险
- 针对AI工具学习提升:Prompt Engineering、代码生成工具使用、模型调用部署等人工智能产品的构建和应用
最后的建议:
#预测一下26届秋招形势#秋招不是选你喜欢的,而是选你能上的。
岗位也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你得先看哪条赛道还在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