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同城股价大涨,外卖大战的赢家其实是第三方即配

最近,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很热闹。京东全面进军外卖市场后,美团和阿里饿了么的接招,让这次本地生活服务的“突发战役”,成为近年来国内商业竞争最大的焦点之一。

就在昨天,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多部门约谈了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这并非要阻止外卖市场的竞争,而是希望引导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毕竟,此轮外卖大战的背后,是即时零售这个万亿级市场的全面争夺,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都绕不开它。

之前一段时间,消费贡献的热点何其多,光茶饮的上市溢价就震撼了整个市场。我们可以确定,即时零售消费效应的延伸,可能才是这轮大战背后最值得关注的机会点。包括晚点latepost报道淘宝闪购入局时,后者的内部人士有一句话:“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这是一场长期竞争。”

因此,市场也一直在寻找,这场大战背后的赚钱效应究竟在哪里。而港股之前因为外卖大战被看衰的顺丰同城,最近出现底部放量大涨,今天依旧在上涨。这一轮异动是个风向标,估计有些资金的思维,已经改变了。

巨头打架的第二视角 唯中立以至长远

京东高调进军外卖时,市场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恐慌。恐慌的原因很简单:

一,外卖赛道本来一池春水风平浪静,京东大举进攻之后消费者高呼资本做局,开始大点廉价外卖,结果就是价格战反扑,而价格是决定赛道规模上限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战是否破坏了所有玩家的赚钱效应?至少前段时间市场确实这么觉得。

二,价格战背后是补贴,补贴一旦开始,平台就需要用额外的资源去投入,且这种投入很难带来什么外部性利好——只是服务了高频消费者而已,自己的资金是实打实损失了,对手还要分流,所以美团一度大跌。

但是风向很快变了,顺丰同城就是那个风向标。顺丰同城底部出现连续放量大涨,甚至没给市场多少反应时间,意味着有资金快速做出了逻辑判断:顺丰同城在这一轮平台集体竞争中有特殊机会。

站在这个节点反思,竞争应该刷新了市场的认知。

即时零售的规模确实足够大,但市场一开始认为京东和美团的竞争会稀释份额且扩大投入,甚至抢走配送的一部分生意。然而一段时间后才发现,首先是赛道足够大且还在增长,且配送这件事根本不是有人力就够,成熟的配送服务无法靠短时间砸钱撼动。更重要的是,作为中立第三方,顺丰同城其实更多在享受竞争带来的好处:

餐饮订单暴增,需要额外运力,否则其他品类的运力则可能被影响。顺丰同城既分享了餐饮订单配送的收益,又能补齐其他品类的运力,赚两份收益——这是多极化和频率的问题。

关于多极化,有一件事情可以佐证这个观点,那就是小红书。小红书作为流量平台,近期先是和淘天达成合作,后又被报道与京东也正在建立联系,其本质是中立意味着让所有平台放心,然后就会得到更多的选择。所以,多极化意味着均衡的受益。

之前有评测外卖大战的博主也发现,在京东、美团、饿了么三个平台点单瑞幸等品牌,最后却都经由顺丰同城的骑手一起配送,原因就是平台是点单等服务的前端,而配送是服务的后端,前后端对客户心智的影响不同,前端已经和平台深入绑定,但后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由商家放心地调兵遣将,用品质取胜。这就是顺丰同城作为中立第三方基础设施的特色所在。

而关于频率,之前美团受竞争影响大跌,市场有一个观点是,不管怎样它都是我们每天都用的软件,不需要担心它不赚钱。这就是对高频的期待。那么,我们其他的高频需求——奶茶、急送,购买鲜花、手机等特定时候产生的需求,商家的高频需求——多元化产品的日常配送和定制配送,也同样会转化到一个特定的商业模式中。这个商业模式就是海纳百川的即时零售,而负责执行、承担以及从中受益的,就是顺丰同城。

阶段性大涨是启动器 代表重估的势力已经进场

此次约谈之后,平台战线支出有可能将会收缩,更多商家回到正常经营轨道。由此出发,外卖大战不打了,即时零售的竞争就停了吗?这是否定的。没有人能逆转消费者对于东西送得又快又好的需求。而这一次大战反而会进一步让商家意识到,平台自身的运力始终与平台利益关系牵扯,属于商家的,应该是更灵活的第三方。

道理很简单,中立运力不会受牵制,而且当订单来源更加多元化后,商家也更加需要一个中台来集中化管理订单和配送,确保稳定履约,最终提升服务质量。

于是我们看到,其实顺丰同城在拓展KA客户方面进度尤其好,今年集中上市的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外卖大战里爆单的茉莉奶白,以及早就占据优势地位的瑞幸,全部都是顺丰同城的重点客户。而它们中的一部分掀起的上市风云,正是茶饮赛道洗盘扩张的前兆。对于顺丰同城来说,这也同样是扩张的前兆。

根据顺丰同城的财报,2024年它的活跃商家规模同比大增39%至65万,头部KA客户新增合作门店超7500家,其中就包括肯悦咖啡、阿嬷手作这些有潜力的KA商家,甚至包括山姆会员店。

这引出了另一个话题:山姆会员店之前的合作方一直是达达,但现在局势变了。

其实严格来说,“配送”这个服务在国内有很多玩家,只是这个行业一直在打淘汰赛,现在还能跟上巨头竞争和KA扩张的玩家实在不多了:

达达即将在6月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预计最快三季度私有化退市,这样一来它将和京东彻底绑定。为了保证后端配送服务的可靠性,顺丰同城全场景第三方的稀缺性定位一定会被更多商家看到,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

另一个上市玩家是闪送,但闪送的局限性在于聚焦1对1急送,去年亏损1.46亿元,业绩不增反降,说明规模效应未达预期。更何况顺丰同城去年还上线了“独享专送”服务,直击闪送的舒适区。

因此,在即时零售发生剧烈变革、平台和商家各怀心思的背景下,顺丰同城去年的营收和净利润还双双大增。在外卖大战打到接近停止之时,顺丰同城在二级市场的估值也开始强势反弹。前期埋下的种种伏笔在此时全部释放,外卖大战不过是彻底洗清了市场的眼睛:独立、均衡、前景大,这样的存在,不应该错过。

我们不敢寄希望于一场盛大的反转,但市场大概率已经挖到了顺丰同城不可替代的一面,而且已经有资金抢先布局。大涨就是启动器,这一次的阶段性炒作结束后,市场必然更多关注即时零售市场发展到底利好了谁。届时,一切都会反映到业绩上。

来源:港股研究社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RAG 是啥?RAG,全称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意思是 “ 检索增强生成 ” 。以前的 AI 模型知识有限,还可能答错或者答得不靠谱,而且企业用起来也不安全。RAG 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它能让 AI 在回答前先去 “ 图书馆 ” (知识库)搜资料,再给出答案。RAG 怎么干活?RAG 的工作流程简单来说就是三步走:你问我答:用户问问题,比如 “ 今天吃什么好?”,RAG 系统接收到了。翻书找答案:RAG 的 “ 小助手 ” 会飞快地在知识库里找相关资料,比如美食推荐、营养搭配之类的。整合输出:把找到的资料和问题混合在一起,扔进大模型里加工,生成一个超棒的答案,比如 “ 今天你可以试试清蒸鲈鱼,肉嫩味美,还很营养哦!”。RAG 的核心组件RAG 主要有两个核心组件:检索器(Retriever):就像在图书馆里负责找书的管理员,能在知识库里快速定位到相关资料。生成器(Generator):拿到资料后,它就像个作家,把资料和问题结合,生成最终的回答。RAG 跟其他技术比有啥厉害之处?对比直接用大模型 API 或者微调,RAG 有这些牛 X 的地方:知识更新快:知识库能实时更新,AI 就能立马掌握新知识,不用重新训练,省时省力。省钱省心:不用大规模重新训练模型,成本大大降低。不会忘事儿:不会像微调那样,在没训练过的任务上表现不好,稳稳地保留了模型的通用能力。不过呢,RAG 也有点小缺点,比如在特别需要深度理解和风格模仿的问题上,可能就没微调那么厉害。RAG 的关键环节和挑战文档切分(Chunking):把文档切成合适的大小,就像切蛋糕一样,得找到那个完美的大小,不然可能影响检索效率。Embedding 模型选择:选对模型就像给汽车选发动机,直接决定向量表示的质量,影响后续的检索和生成效果。检索效果评估:得时刻监控检索的召回率和精确率,就像给检索系统做定期体检,有问题及时调整。向量数据库的作用:它是高效存储和检索向量表示的中流砥柱,就像给知识库装上了超级导航,能快速定位到相关信息。整体效果评估:要时不时对 RAG 系统来个全方位体检,从生成答案的准确性、相关性等方面打分,确保系统一直在线。#牛客创作赏金赛##牛客在线求职答疑中心#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