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以后,我们需要尽快学会“课题分离”
刚毕业那会儿,我总觉得全世界都该讲道理。就像修机器一样,哪儿坏了就修哪儿呗。结果被社会毒打五年后才明白:人跟螺丝钉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永远不按图纸长。直到接触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我才意识到:成年以后我的崩溃,往往始于混淆了“谁的课题”。
解题思路其实很清晰,就像朋友借钱:
- 是否借钱给他(我的课题)
- 他何时还钱(他的课题)
- 下次是否再借(我的课题)
转账时备注“免息借款,半年期”,到期未还直接拉黑。不要花时间去想拉黑之后对方会不会不开心——因为如何控制和调节情绪,那是他的课题。
就像电路设计中,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阻抗特性,强行让所有支路保持相同电流,只会导致系统崩溃。过度关注别人的情绪,是把别人的课题扛在自己肩上,本质上是一种越界控制欲。
践行三年,我总结出三条铁律:
- 能量守恒检验:这件事消耗的情绪/时间,是否真能改变结果?
- 控制变量测试:剥离他人行为的影响后,我的核心目标是否依然成立?
- 系统权限管理:像设置Linux账户权限一样,明确哪些事有sudo权限
上周项目评审,市场部提了哥“技术上肯定能实现”的离谱需求,我本来在一旁看热闹。技术老大把Gantt图切成两块:“红线左侧是我们团队的交付范围,右侧是贵部门需要提供的用户数据。”散会我惊叹:“原来拒绝可以这么体面。”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清晰的边界法则。社会关系的稳定运转,取决于每个个体守好自己的公差带。毕竟我们终其一生要解的,从来都不是别人的约束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