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军:中国半导体行业20年的三点思考
在过去的20年,中国和世界经济高速增长,那么它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信息技术。如果我们把1987年到2002年的16年,全球GDP平均到每一年的话,就可以得到年均 GDP 为 27.8 万亿美元。而 2003 到 2021 的19年间,全球GDP累计达到了 1315.3 万亿美元,平均到每年是 69.2 万亿美元,是前面 16 年年均值的 2.5 倍。1987 年到 2006 年的 16 年间,全球半导体平均到每年的产值约为 1027 亿美元。而后面 19 年,这个平均值达到了 3195 亿美元,是前面 16 年的 3.1 倍。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前面的 2.5 倍和这里的 3.1 倍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
事实上,全球GDP的增长和半导体的增长之间呈现一种相关性。而且进入本世纪,这种相关性应该说是越来越强,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呈现出相应的同样的增长方式。1987 年到 2002 年的这 16 年间,我们的年均 GDP 只有 5.7 万亿。但是后面 19 年我们的年均 GDP 达到了 56 万亿,是前面 18 年的 9.7 倍。显然除了房地产和高铁等中国特有的发展动力之外,中国之所以获得这样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制造业近几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中坚力量。虽然它的规模还不够大,但是它超过封测业这个是战略性转变。封测业曾经长期居于中国集成电路的龙头地位。但是这个产业它的增速应该说也一直不错。但它的产业结构很多是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
中国是最大的单一半导体市场。去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产值为 5560 亿美元,中国用掉了 1925 亿美元,占全球比例接近 30%。但这不是中国进口集成电路的价值。按照中国海关的数据,去年我们进口了 4325 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占全球集成电路产值的大约 78%。这里面就可以看到,中国进口了 78%的集成电路,其中将近 35%用在了本地,而有 40%多又装在整机当中出口,这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的表象。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这也为我们的半导体发展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中国现在有几百种产品是世界上高度依赖的。其实有很多人并不明白,全世界有那么多的国家,为什么中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而别的国家不行。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就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老一代的领导人以最大的利。在最短的时间内在重工业大笔投入,使我们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工业基础。
另外一名就是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大家不要小看这一点,世界工厂可以生产很多东西,但是世界市场可以消化更多的产品。所以当世界工厂生产的东西由于各种原因滞销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市场就会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这些大家可以注意到,我们有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等,这些使得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而世界上能够具备这样条件的国家目前看来少之又少,中国是唯一的国家。
其次我们的发展虽然很快,但也不是不存在问题。例如我们的产业长期以来是以制造为中心来进行部署的。那么现在我们应该转向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什么叫以产品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呢?我们看一看美日欧韩等国家,他们的产业结构当中idm企业占有巨大的比例。而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更多的是以加工为他人服务作为他的产业发展模式。因此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显然在中国台湾、新加坡这样的小的国家和地区是可行的。但是在中国具有 14 亿的消费人口,东西南北 5000 公里这样庞大的国土面积的国家显然是不适合的。
第三,我们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是竞争的主体,所以它的竞争能力,它的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22 家在科创板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 2021 年的年报,我们看到这些企业的平均毛利率是大概 47%,比起美国的这个 62%的平均毛利率了,低了 15 个百分点。虽然我们的平均研发投入达到了 25.5%,比起美国半导体企业的平均17%的研发投入高了8.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这22家科创办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它总的研发投入额度只有 10.8 亿美元,所以这个数字是非常小的。从我们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我们的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受到我们规国我们的规模,我们的盈利能力的限制实际上还是非常弱的,需要我们采取其他的方式来促进我们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我们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产业发展是自己向上的,从系统公司到idea到设计加代工等等这样逐步的发展出来的。近些年也有人来探索把互联网的发版模式引入到集成电路。那么从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资本运作把市场创造出来并定义产品,最终找到管理团队来运行。那么前期的这种努力这种尝试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种运行模式,并不适应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实也不适应国际上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因此无疑获得成果。
第五,我们要着力锻长板。第五代移动通讯是中国占有优势的一个产业,也预实的未来发展的重要的驱动力。目前按照国际电联关于第五代移动通讯发展的相应的一种设限。我们其实还只是完成了增强移动宽带的发展,也就是embb,通俗来说就是大家的上网的网速可以高一点。当然仅此一点已足以拉动向VR AR等产业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另外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市场空间。
而更重要的是 5G 这个三角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一个被抄称为叫超可靠低延时的通信,另一个将海量机器类通信,这两者目前还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所以第五代移动通讯的发展目前还只是非常初步的。下面两个顶点的发展将有力的推动整个工业的改造,比如说自动驾驶,比如说产业的自动化,而海量机器类通信更是工业互联网和智能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依托。那么这个长板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年当中,通过努力使我们的5G基站占了全球的 60%,5G 的用户也达到了全球的 60%。这一优势是我们应该着力去发挥的。叠加 5G 的应用,我们也看到智能化正在走拍。
如果说人类的前面的工业化,更多的解决的是我们的体力的延伸,那么过去将近七八十年,我们在信息化上努力延伸了人类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把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等等,它的能力延伸了。那正在进行的是智能化,它的目标是要延伸我们人类的大脑,也就是提升我们对问题的认知能力。那这样的一个发展在国外称谓叫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这里面我们更愿意成为智能化的发展。那这样的一种发展显然对中国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这个发展将会叠加和 5G 这个共同的优势,来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最重要的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