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2节:用户增长常用术语及理论(下)

一、用户思维

什么是用户思维?

举个例子,在重庆,地道的重庆火锅,基本不提供麻酱蘸料。但在北京,麻酱蘸料是每家火锅标配。

因为从用户需求层面分析:

本地人吃重庆火锅时,最常用的蘸料是蒜蓉油碟,既能保持食材鲜味,又能快速降温。

但北京人吃火锅时,最常用的蘸料是麻酱,没有麻酱就没有灵魂。

所以,重庆火锅(业务)要想在北京做大做强,一定要为北京客人(目标用户)提供麻酱蘸料(解决用户需求)。

这就是用户思维:以用户的视角体验业务,找到目标用户的需求,不断为用户解决他们的需求。


1.1 如何运用用户思维

1、纵向运用:忘记一切运营认知,从用户视角体验业务全流程

产品经理常流行一句话把用户当傻子,并不是指欺骗用户,而是去解放客户——降低用户的学习和选择成本,让用户更容易上手。

举个例子,在在线教育赛道,一些运营在微信公众号场景使用文本消息+超链接转化用户时,经常出现运营以为用户知道点击蓝字就能跳转领取,实际上用户并不知道这个操作的情况。

因为很大一部分目标用户群体是来自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家长,他们并不熟悉微信生态玩法,如果没有详细的操作指南,很可能就浪费一次转化机会。

后来我在原有的文本超链下方加入一句文案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领取,实测转化率提升10%


用户思维,先假设自己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用户,亲自体验业务流程,找出一切可以优化的关键点,降低用户的思考与行动成本。

2、横向运用:用户需求-业务价值-用户操作

用户思维,建议经常从用户需求、业务价值、用户操作这 3 个层面思考问题:

用户有哪些需求?

业务提供什么价值?

用户如何操作?

以在线教育的微信生态为例,k12新用户普遍存在快速提分的需求,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学生文具等利益价值,用户需要的操作就是主动进入到企业的微信流量池:公众号、企业微信、社群、视频号等。


当然在具体的场景里,我们需要结合场景进一步细化用户操作指南,比如上面案例中的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领取,以此降低用户操作难度、提升业务转化效率。


二、第二增长曲线

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增长业务的发展可以抽象为一条S型曲线。按业务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进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


在进入期时,业务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模式、在发展期时,增长速度较慢,但整体呈上升趋势;

在发展期时,业务模式已初具雏形,边际成本随着规模扩大而不断降低,综合效率显著提升,

业务增长速度大幅提高;

在成熟期时,业务模式基本成熟,成本稳定在一定范围,无法再像之前显著降低,但业务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趋于停滞甚至有出现负增长的迹象;

衰退期,如字面意义,业务基本没有增长,处于不断衰败的过程,以前提效的运营策略也无力回天。

宏观层面上,任何业务都必然存在衰退期,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微观层面来看,我们虽然无法回避衰退期,但可以通过第二增长曲线延长发展期和成熟期,从而延后衰退期的到来。


以每个人的人生为例,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至少在人类已知的历史,长生不老不死仍是传说。但人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计划、医疗手段,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体素质、延长生命。

再举个例子,京东早年依靠3C起家,开始杀入电商领域,如果仅靠电商业务,京东可能有一定发展前景。但京东在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布局物流领域,这相当于一次第二增长曲线探索。时至今日,京东物流反哺京东集团——在市场上,2021年216日晚,京东物流向港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估值达到400亿美元左右;在用户认知上,京东快递成为京东电商的独特优势。


2.1 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最佳时机

在讲最佳时机前,我想先让大家知道影响探索工作开展的2个主要因素:

探索意愿,指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积极性

探索能力,指能投入到第二增长曲线的资源

人处在比较轻松的环境时,资源丰沛,精力充足,探索未知事物成为可能;

反之,人在比较困难的环境时,精力与资源会优先调拨给当下优先级最高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寒窗苦读只为考大学的普通学生,基本所有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当他考上大学后,他就可以有除了学习外的更多选择,娱乐放松、培养兴趣、参与社会实践等等。

同理可以得出,发展期是最适合用户增长去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的时期。

这个时候,2个条件均已成熟:

1、有能力去探索——在发展期时,业务模式初具雏形,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可支配资源有剩余,探索新方向成为可能

2、有意愿去探索——在发展期时,业务呈整体上升的趋势,业务生存压力较小,上级愿意投入资源探索新方向的可能性较大,这主要是由结果决定的:

探索成功,业务获得新的增长引擎,增长速度大幅提升;

探索失败,后果对现有局面影响不大,还能沉淀相关结论。


而在其他时期,业务均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可支配资源基本都投入到能带来稳定收益的方向,出于业绩指标的重担下,也失去了探索的意愿——此时已承担不起探索失败的后果。

所以,建议探索第二增长曲线工作越早展开越好,如果实在不行,在业务发展期也要开始有所行动了。

三、快思考与慢思考

丹尼尔·卡尼曼 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大脑有 2 套系统,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需要费脑力,例如复杂的运算,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管体验相关联


系统1,即快思考,根植于人们长期的行为和习惯,不怎么需要集中注意力,一定情况下,你甚至可以同时运行若干快思考的事件,比如简单的计算”1+1=2“、中国人使用筷子,简单地抄写作业等;

系统2,即慢思考,需要注意力集中,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就会中止,比如解一道高数题、校招offer选择。

快思考与慢思考是人出于进化的需求发展出来的思考方式,目的是让有限的脑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面对同一件事时,人们也更偏向于用快思考处理,如果快思考无法解决,才会去调动慢思考系统。

举一个例子,AB同时备战校招,采取不同的战术。

A以量求胜,搞海投战术,一份简历投递100家企业,平均每家都投递2-3个不一样的岗位;

B以质求胜,选择10个最匹配的岗位,针对每个岗位的JD逐一修改简历,让自己的与岗位更匹配。

看起来,A上岸的机会更大,但往往B更容易成为校招赢家——简历更容易通过筛选,也更容易从事自己适合的工作。

从思考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方案:

A采取的是快思考,基本不耗费脑力,更多是耗费体力——只要不断重复投递,并不在乎是否人岗匹配。即便遇到合适的岗位,因为使用模板式简历,自身优势也没法体现;

B采取的是慢思考,极其耗费脑力——需要分析岗位需求、自身亮点。但最后的成果能大幅降低面试官筛选简历的难度,更容易脱颖而出。

3.1 用户增长工作的快思考与慢思考运用

在用户增长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希望用户按照设计的路径顺利且自然地走向转化。

这个过程最好不要让用户去做过多其他决策,会分散用户注意力,导致用户跳失或者影响转化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让用户多调动快思考系统,少调动慢思考系统——最好让用户进行无脑操作

比如11“的时候,面对各种各样的折扣满减,用户既期待又害怕。这时候,聪明的店家会在商品头图直接加上到手价xx的字样,替用户计算出他们最后到手的价格,从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相对于让用户自己去计算满减折扣(慢思考)的做法,让用户快思考的做法更容易获得青睐——如果有选择,谁不希望花钱的时候能舒服点呢?

当然,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有的店家既不想真让利,又想蹭折扣的宣传,在头图宣传的到手价还别有用心地加上前置条件,这种看似快思考实则严重伤害用户的行为,不倡导大家使用。

结语

对新人来说,这两节内容比较生涩,让我们用下面这张思维导图再次回顾加深记忆:


在本节的学习后,希望大家不只是记住这些名词的含义,还要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来加深理解——比如玩手机时,结合我们说过的内容,再分析下你经常使用的app都是怎么对你开展用户增长动作的。

再次提醒,用户增长十分注重基本功,所以务必要经常回顾这两节的内容!

从0到1做增长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关于用户增长的运营专刊 适合所有想要从事运营的同学。 每个概念下会用具体的案例帮助理解和吸收。 本专刊由本人撰稿,牛客团队一起进行校正打磨! 并免费开放大家,欢迎订阅!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2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