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算法的RAG经历怎么写

RAG基本是转大模型应用层的必备项目,但是其实优化策略非常多,要体现深度的行业
✅如何写一个有深度 RAG 项目经历
包含以下内容:
1、逻辑框架
2、示例描述
3、简历模版
1️⃣明确项目背景与动机
问题陈述:说明当前大模型在特定领域存在的局限(如知识更新滞后、幻觉问题等),以及为何选择 RAG 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在工业场景中,主要以下3个原因:
🌟知识库的即时更新: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是有时效性的,所以外挂知识库
🌟数据的隐私性: tob 场景中,公司的数据是有隐私性要求的
🌟业务场景:描述项目的应用场景(例如:智能问答、知识管理、客户支持等),以及采用 RAG 后能为业务带来的改进。
2️⃣详细阐述系统架构与核心流程
1.数据准备阶段
2.数据提取与清洗:说明如何收集多源数据,进行格式统一和预处理。
3.文本分割策略:描述如何根据 Embedding 模型的 Token 限制进行智能切分,保证语义完整性。向量化与入库:指出使用哪种预训练 Embedding 模型(如M3E、 BGE 等)以及如何构建向量索引(例如利用 FAISS 、 Milvus 等)。
应用阶段
4.检索策略:介绍相似性检索、全文检索以及多路召回(例如倒排排序、 RRF 融合)的具体实现。
5.Prompt 设计与生成:说明如何构建有效的 Prompt ,将检索到的文本与原问题融合,调用大模型生成答案,并描述如何调优 Prompt 以应对幻觉问题。
6.模块化设计:如果有采用模块化或迭代优化的策略,也要重点说明,比如如何分层次、分模块实现不同功能,从而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
参考:
这些部分可以参考业内成熟实践,如目 RAG 优化方案:案例+代码+图解文章的思路。
3️⃣突出个人贡献与方法论落地
1.方法论指导:详细描述你在项目中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比如数据预处理、向量检索算法的选择、 Prompt 工程调优等。
2.创新点与优化措施:列举你提出的关键改进措施,如如何降低幻觉风险、提高召回准确率、优化系统响应速度等。
3.量化成果:用具体数据展示优化效果(例如准确率提升20%、响应速度提升30%等)。
示例描述:
“在项目中,我主导设计了数据分割和向量化流程,通过引入动态文本切分策略,将检索召回准确率提升了15%,同时优化了 Prompt 设计,问答准确率提高20%。”
📳对于想求职算法岗的同学,如果想参加高质量项目辅导,提升面试能力,欢迎后台联系。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写在前面:今天是在牛客的Last Day了,早上来到工位总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不由得回想起了这段旅程开始的地方。本科毕业答辩随着一纸终稿画上句号,研究生院校官网的录取名单也悄然揭示了我未来三年的去向。5 月到 9 月,属于研 0 的整整四个月暑假如约而至,仿佛也要像我备战考研时的规划那样,顺利地铺展开来。追剧、旅游、开黑,沉浸于兴趣的世界,甚至去思索那个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些,原本都是我清单上的选项。然而,在这份轻松与期待的背后,我的内心却悄然萌生了另一种可能性。从对 AI 的一无所知,到系统学习 ML、DL,再到用它完成我的毕设,甚至成为复试中的加分项,这段意外开启的旅程点燃了我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好奇。我开始思考:如果能更深入地探索一次,看看大模型还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会不会比短暂的休憩更具意义?于是,带着一丝不安,更多的是好奇与冲劲,我开始在牛客APP上,海投实习简历,其中就包括牛客的算法实习。直到现在都觉着在牛客投牛客的实习,也是一种新奇的思路。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第一轮 AI 面试的邀请。节奏之快,超出预期,也让我意识到——这可能不只是一次试探,而是一场真正走出舒适圈、迈向更大世界的开始。顺利通过AI初面后,我迎来了 mentor 的技术面试。起初还有些紧张,但当话题转向我的项目实践,我的眼神开始发亮,也感受到对方在认真聆听我对技术的热情与思考。幸运的是,这份真诚被 mentor 捕捉到了,我也顺利加入了牛客算法团队。这段实习像是一场高度浓缩的职业预演,也像是考研旅程之外另一种深度成长的延续。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到大型模型工程实践中。那些曾在顶会论文、GitHub 热榜和 Hugging Face 上看到的词汇,如今一个个落入我的 IDE 和终端,变成我每天调试、部署、思考的真实内容。Prompt 工程、前后端联调、大模型、开源项目实践……我逐渐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正在亲手参与塑造 AI 应用的一份子。更难得的是,我遇到了非常优秀的 mentor。他不仅在技术上耐心引导,更用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他对工作的专注、对问题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深深影响了我。这段经历带给我的,不止是一段实习记录,更是一份对待技术、对待人生的态度和热情。于是,这个暑假,我为自己写下了另一份“答卷”:我来到了一座包容的城市,完成了一段难忘的实习旅程,收获了一次向真实世界靠近的机会,也更坚定了我继续探索 AI 世界的方向。这个暑假,比计划中更精彩,也更有意义。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今天老师为大家梳理了10道RAG大模型必备面试题,供各位同学参考。1️⃣Q1:如何评估RAG生成结果的质量?A1:① 事实准确性(Factual Accuracy):对比标准答案;② 引用精确度(Citation Precision):生成内容与引用文档的相关性;③ ROUGE/L等自动指标(需谨慎,可能与事实性脱钩)。2️⃣Q2:如何优化检索的召回率(Recall)?A2:① 使用Query扩展(同义词替换/LLM改写);② 多向量表示(HyDE生成假设文档再检索);③ 调整分块策略(重叠分块/多粒度分块)。3️⃣Q3:RAG如何处理多文档冲突信息?A3:①  让LLM总结共识点并标注分歧(提示词控制);② 按文档来源权威性加权(如医学指南>普通文章);  ③ 返回多视角答案(需明确说明冲突存在)。4️⃣Q4:如何解决“检索偏好”问题(Retrieval Bias)?A4:当检索结果质量差时强制生成会导致错误。解决方案:① 训练检索评估模块过滤低质结果;② 引入回退机制(如返回“无答案”);③ 迭代检索(Re-Rank或多轮检索)。5️⃣Q5:如何优化长文档检索效果?A5:① Small-to-Big检索:先检索小分块,再关联其所属大文档;② 层次检索:先定位章节,再章节内分块检索;③ 图结构:用知识图谱关联文档片段。6️⃣Q6:解释HyDE(Hypothetical Document Embeddings)原理?A6:让LLM根据Query生成假设性答案,将其作为“伪文档”嵌入向量,再用该向量检索真实文档。解决Query与文档表述差异问题。7️⃣Q7:什么是迭代检索(Iterative Retrieval)?A7:多轮检索:首轮检索结果输入LLM生成初步答案,再以该答案为新Query二次检索,循环直到满足条件。适合复杂推理场景。8️⃣Q8:Self-RAG的核心创新点是什么?A8:引入可学习检索信号:模型自主决定何时检索(Retrieve on Demand),并生成特殊Token(如[Retrieval]、[No Retrieval])控制流程。9️⃣Q9:RAG如何适配实时更新知识库A9:① 检索器使用近实时索引(如Elasticsearch增量更新);② 生成器无需重训,但需监控新数据分布偏移。1️⃣0️⃣Q10:用户查询“202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但知识库只更新到2024年,RAG如何应对?A10:设计策略:① 检索器返回最新文档(2024年);② 生成器明确回答“截至2024年数据,最新获得者为XX,2025年结果尚未公布”;③ 添加时间敏感性警告。🍊如果想参加高质量项目辅导,提升面试能力,欢迎后台联系。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1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