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老师到AI Infra公司,大学四年我的数次转折

从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在北京打工,我在那里跟随父母一直读到初二,然后转学回山东老家。初三那年刚转回去的时候因为不会说方言格格不入经常被同学排挤,一年后进入高中我就学会了不太标准的方言,和同学融入了进去。我们县城高中的本科过线率大约不到百分之三十。从入学起到高二,我的成绩就一直在本科线附近,后来到高三逐渐成了班里的第一名。那是一段最充满少年奋斗激情的岁月。

从高中起我就发觉我的智商和学习能力都只是普通水平。当了三年物理课代表,但是高考物理只考了四十多分(这位物理老师兼班主任是位非常好的老师,时隔多年每次回家时也都会约他一起吃饭)。那时时候成绩最好的是历史,高考考了九十多分,历史老师得知后激动的也请我吃饭,一改口风说第一次见到我就觉得我有学历史的天赋。

高考后到了省内的一个普通本科,学校还行,但是分数不高,读了一个测绘专业。刚入学时想法很简单,努力学习拿到一个保研名额读个研究生,然而半年后我发现我并不能拿到名列前茅的绩点。同时由于地理是我从初中开始最讨厌的学科,我发现我对这个专业也没有任何兴趣。

于是等大一上学期过完,一个迷茫的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他的未来。最终并没有找到一条清晰的规划,但是从大一下开始,我开始每天都逃课,用尽各种方法不去上所有课,每周在宿舍和图书馆沉思。也做了许多事情。最开始建了一个高中学习交流的qq群逐渐全传扩大,然后发展出了几个分群,加起来一万多人,然后在群里发现一些学历非常好的高材生,邀请他们一起做了一个付费的学习小群。然后又照葫芦画瓢做了专升本高数、考研高数的学习群,找专业的伙伴,做付费社群。也赚到了一点点钱,但后面由于没有任何经验没办法再扩大,这个尝试逐渐结束了。

再后来,看到有很多人在做家教,我最开始想做家教中介,收集了很多相关信息和做法,然后就发现这个职业太吃操作了,不太适合我。于是突然想到我的历史好啊,我可以教历史,于是凭借着我高考九十多分的历史成绩发了一些帖子,直接就开始线上教高三历史,好在时间隔得很近,知识还没怎么遗忘。于是从大一下教到了大二下,每天晚上学校食堂的角落、教学楼的台阶上都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

与此同时的一年,我了解到学校院内转专业只需要无挂科就可以,我想转计算机。我先在b站上看完了浙大翁凯老师的c语言,基本确认我可以学得会,于是在这一年我转到了计算机。

同时学院有个创业团队在这时候纳新。我报了名,最终这里成了对我影响最大的地方。这个团队筛选的方式很特别。是先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通过自学相关的开发技术,然后考核,直到大二下正式加入后开始给学校做一些项目。

加入这个团队的一面时问了一个冒泡排序,一面通过后要加入对应群聊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本来我在报名表里填的也是后端开发,但是扫码看到后端群里有一百多个人,有点震惊,立即觉得我这个转专业的水平和这一百多个学后端的一起竞争,最后不可能加入,于是当即转变进了一个人最少的群(小程序开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就在这一分钟的抉择之间,我已经选择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大二的一年里,我在历史家教和学习前端这两件事中并行。但当时是更喜欢教历史,一方面因为我更擅长,同时这个更有成就感的多,还有钱拿。我自认为交的很好,因为教过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提分很快,都会夸赞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生,她高二因病休学了一年,然后直接上高三,最开始她几乎零基础成绩二十分左右。我带了她大半年,每周上三或四个小时课,然后给她留习题、批改、讲解,半年后,她的历史模考已经稳定九十多分,小论文写的有模有样。类似这种有成就感的事促使我想成为一个好的历史老师胜过成为一个好的程序员。那时我把近10年的高考真题做的滚瓜烂熟,可以随意翻出来一道题就讲解,也有机构给来机会。

转折也在那年,我突然觉得对一个非师范院校非科班专业的学生来说,当老师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我还是要做程序员。在大二下和大三上,我给学校和学院做了许多项目,其中有一些需求刁钻后来看来却比较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成为我后来面试每次拿来讲的内容。

又经过半年的沉淀,到大三下开学,我开始投简历,经过半个多月的面试,我选择了第一个实习的公司,蔚来汽车。是一个做内部算法平台的边缘组,工作很简单并且没有技术含量。但彼时又是ai如日中天的时候。字节刚刚发布扣子,大家都在做工作流和Agent,我在那里也扩展了许多视野。

再后来回学校期末考试的时候,偶然接到了一个字节hr的电话,一个急招的岗位,速通了offer,就去那里实习了半年,在一个中台部门,做运营平台的工作,在那里我遇到了最好的leader和带我的同事,耐心的帮助我成长。但是我还是不喜欢那里的,依然重复乏味的工作、每天的加班,都让我感觉很难受。最后,在今年初,遇到了现在公司的hr,很简单的面试就给了offer,一个小而美的公司,个人有成长的公司。

回首望去,那个男孩每次独自站在路口时,他都很迷茫,只能先向前踏出一步。每次作出决定的时刻,在人生中都很关键,但在记忆中,都只是波澜不惊的一天。

那些岁月如歌。
全部评论
太有实力了zhi佬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5-24 12:13 山东
我嘞个zhi佬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6-25 21:57 江苏

相关推荐

个人背景: 本科双非院校,硕士就读于杭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将于明年(2026年)6月毕业。实习经历对比:上一段(6月初-7月中旬): 某AI计算卡独角兽公司,AI推理框架开发工程师岗。主要负责框架测试和模型验证。团队氛围、管理方式、领导都非常好,业务本身属于风口,我的个人兴趣浓厚。但公司HR反馈转正机会极少(需实习约两年)。目前已离职。当前(7月中旬至今): 海康威视,嵌入式Linux应用开发岗(传统业务部门)。实习满2个月可获得转正答辩机会。目前主要在学习自研工具和熟悉业务,尚未进入开发阶段。感觉技术栈相对传统稳定,个人兴趣远低于上一份实习。核心职业困惑:兴趣与前景的强烈冲突:对比两段实习后,我对AI Infra方向产生了强烈偏好,且该领域薪资远超嵌入式。但秋招现实是:AI Infra岗位稀少,双非学历与985竞争者相比劣势显著。短期策略的纠结:嵌入式(海康)路径: 更稳妥,更容易在秋招中获得转正/工作机会(保底意义)。AI Infra路径: 热情所在,但需解决竞争劣势问题。目前状态:白天海康工作,晚上兼顾科研和自学AI Infra项目,精力严重不足。寻求决策建议:选项A: 继续留在海康满2个月拿到转正答辩机会(作为秋招保底)?选项B: 放弃海康实习,争取在秋招前增加一段AI Infra实习经历(目标3-4个月)以弥补学历劣势?观察到前公司正在招聘同岗位实习生(离职时关系良好,是否值得尝试争取回归?)。若无法回归,是否应全力寻找其他同类公司实习积累经验?恳请大家基于我的背景和当下困境,在方向和策略上给予宝贵的指导~
故事和酒66:大佬,海康实习有三好:一是实习经历,也许后面业务熟悉了,也会学到新的东西;二是转正机会,相比与重新笔试面试,应该也更容易;三是能骑驴找马,如果精力不够先放弃找马也不会有损失。 ai方向岗位少,难道大,风险高,又是兴趣所在,收入又高,不可否认这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不过您之前不是有一段ai独角兽的实习了吗?再加一段也许有重复性的实习(能不能找到还有风险)和现在已经有的海康实习相比,收益或许没有那么大。 综上,个人建议还是在海康实习。
投递海康威视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4
2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