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三季报:繁花似锦,还是冰山一角?
在金融市场的聚光灯下,北京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正式亮相。
截至报告期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48922.27亿元,较年初增长15.95%,业务规模稳步攀升;负债总额45050.82亿元,较年初增长16.62%。存款本金总额26354.77亿元,较年初增长7.60%,存款占负债总额的58.50%,为业务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后盾。
再聚焦盈利情况,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15.8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0.64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392.46亿元,同比增长1.79%,在营收中保持主导地位。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实现32.69亿元,同比增幅达16.92%,成为营收中的亮点。
这份财报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总结,更是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增长背后的“暗礁”
在金融行业,数字的变化往往只是表象,北京银行财报的背后,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风险。
一来,盈利能力放缓的迹象较为明显。202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北京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虽有增长,但增幅仅为0.26%,增长速度极为缓慢。
一方面,净息差收窄是一大关键因素。随着市场利率下行,银行资产端收益受到挤压,而负债端成本虽有下降,但难以完全对冲资产端下行压力。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单季度年化净息差环比下降4BP至1.14%,生息资产收益率环比下降13BP至2.60%,这直接影响了利息净收入的增长。
另一方面,非息收入的波动也给盈利能力带来挑战。2025年前三季度非息收入同比负增 9.2%,其中债市市场波动导致其他非息收入同比负增16.0%,严重拖累非息收入增长,尽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6.9%,但难以抵消其他非息收入下滑的影响。
二来,业务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在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利息净收入392.46亿元,同比增长1.79%,在营收中保持主导地位。而中间业务,如财富管理、投行等“轻资本”业务,虽然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有一定增长,但整体规模和贡献度仍然相对较低。
过高的利息收入占比使得银行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一旦市场利率发生波动,或者信贷市场需求出现变化,银行的收入将受到较大影响。
三来,区域集中的现状较为突出。从地区分布收入贡献来看,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收入贡献占总收入的77.05%,对特定区域的高度依赖,使得北京银行面临较大的区域经济波动风险。
当北京地区经济形势良好时,银行可以凭借地缘优势获得业务增长和收益提升。然而,一旦北京地区经济出现调整,银行的业务发展将受到直接冲击。
此外,在风险管理方面,北京银行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不良贷款率来看,虽然2025 年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29%,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看似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但拨备覆盖率为195.79%,较上年末下降12.96个百分点,拨贷比为2.53%,较上年末下降0.2 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的下降意味着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相对减少,对潜在风险的覆盖能力减弱。一旦不良贷款出现大幅反弹,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资产减值损失,影响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
盈利失速、结构失衡、区域依赖、风险缓冲变薄,北京银行财报“表面平稳,暗流涌动”。
城商行“排位赛”
面对银行业“内卷”加剧的现实,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来势汹汹,北京银行又能否守住阵地?
从资产规模与增速来看,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资产总额48,922.27亿元,较年初增长15.95%。宁波银行资产总额3.5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5%,各项存款余额2.05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2%;各项贷款余额1.7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4%。江苏银行资产总额更是达到4.93万亿元,同比增长27.76%,反超北京银行,成为城商行新“一哥”。
在增长速度方面,江苏银行的高速增长态势十分突出,远超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这表明江苏银行在规模扩张上展现出了更强大的动力和潜力,能够更快地抢占市场份额,拓展业务版图。而北京银行在资产增速上的相对滞后,可能会使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压力。
从业务结构特色来看,宁波银行以零售业务为特色,在零售领域精耕细作。零售贷款占比高,个人消费贷余额3318亿,占贷款的70%,私行AUM增速达19%,非息收入占比达30.6%,通过零售业务有效优化了收入结构。
江苏银行则在对公业务上发力,依托长三角制造业优势,在2025年一季度对公贷款较年初增长13.49%,其中科技贷款余额突破2300亿元,占对公贷款比重10.4%,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重达74.4%,显著高于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相比之下,北京银行的业务结构特色不够鲜明。虽然在公司银行、个人银行和资金业务等方面均有布局,但缺乏突出的业务亮点。利息收入占比过高,中间业务发展不足,零售业务的优势不明显,对公业务也未能像江苏银行那样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在资产质量表现方面,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29%,较年初下降 0.02个百分点,但与宁波银行和江苏银行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76%,江苏银行不良率为0.89%,二者资产质量更优。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意味着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性更高,信用风险更低。
拨备覆盖率方面,北京银行虽未在2025年第三季度提及相关数据,但此前一季度末为198.08%,低于200%。而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达370.54%,江苏银行为343.51%。拨备覆盖率是银行风险缓释能力的“安全垫”厚度,北京银行较低的拨备覆盖率表明其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潜在风险时,缓冲空间不足。
江苏银行猛追规模,宁波银行精耕零售,北京银行却陷入“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尴尬境地。
行业“新航标”
如今,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下,银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
其一,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移动银行让客户随时随地办理业务,智能客服快速响应客户咨询,大数据分析助力银行精准营销,这些数字化成果正深刻改变着银行业的服务模式。
北京银行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进一步完善“1+3+1”的科技治理格局。比如,在信贷审批环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审批;在客户服务方面,实现更精准、更人性化的服务。
其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普惠金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还能激发小微企业的活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北京银行应进一步优化风险评估模型,提高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加强与政府、担保机构等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加大在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投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其三,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据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031亿,占总人口的22.0%。
北京银行未来可加强与养老机构、保险公司等合作,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金融服务;加大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专属产品,如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养老信托产品等。
如今,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北京银行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盈利能力放缓、业务结构不合理、区域集中风险以及风险管理漏洞等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然而,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
随着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发展趋势的日益凸显,北京银行若能积极把握机遇,加快转型步伐,加大在科技投入、业务创新、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力度,就有望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