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天大模型岗一面
1. 自我介绍
2. 挑一个你最熟悉的大模型项目,讲讲它的目标,你主要负责什么,以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技术点。
3. 在Transformer的Decoder里,我们为什么需要用Mask把未来的信息“遮住”?从代码实现上讲,这个Mask具体是怎么作用在Self-Attention分数上的?
4. 关于LayerNorm放在残差连接的“前面”还是“后面”(Pre-LN vs Post-LN),社区里有很多讨论。这两种设计选择,主要会影响训练过程的哪些方面?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5. 我们要在线上部署一个大模型提供服务,推理速度和吞吐量是个大问题。像vLLM这样的工具,它主要是通过什么核心思想(比如PagedAttention)来解决KV Cache的内存问题,从而提升推理效率的?
6. 我们有一个基础模型,但它不太会“听人话”。如果想把它训练成一个能很好遵循指令的聊天助手,通常有几步?能简单说说SFT(监督微调)和基于人类反馈的对齐(比如PPO/DPO)分别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7. 假设我们有一个效果很好的70B大模型,但因为太大太慢,没法直接上线。现在需要你把它“变小变快”。你会考虑用哪些方法(比如剪枝、量化)?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8. 相比于让大模型直接回答问题,现在很流行的RAG(检索增强生成)方案,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主要解决了什么痛点?
9. 我们的RAG系统上线后,发现有时候还是会“胡说八道”,或者答非所问。如果让你去排查,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比如是检索模块没找对,还是生成模块没理解好?)
10. 核心代码模式算法题:二叉树的中序遍历
11. 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