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实习”血泪史”| 让我发现了更重要的技能......
相信不少正在求职的uu们肯定都有过这种抓耳挠腮的情况,面试被问到你会某一项技能的时候,你说会,可接着被问到能用这个技能创造什么价值时却卡壳了。这太常见了,我刚去实习那会儿,这种问题也被问过不下20遍......
所以,作为广告专业的求职er,我想从我的实习经历里给大家一些建议和参考。
从用户角度思考
在学校里,老师教你如何把产品的特点写成一段文案,比如说,市面上的一款美妆面膜产品含有某某成分,这种成分可以修复面部多少多少的损伤。这种“直接式”的功能叙述不是不好,只是太过“白开水”。其实,我们不妨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把产品的特点翻译成用户的使用场景,把之前那句话改成“熬夜追剧后,脸绷得像一块鼓鼓的大拉皮?这款面膜让你第二天依旧‘水煮蛋’”。这种叙述把用户直接带入了使用场景,给了她们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产生了一种“我也想试试”的猎奇心理。
明晰自我认知
在学校很多地课程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了理论的层面,通常只能通过考试的分数和老师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大概在哪一个水平。但当把一个具体的案例放到实际的生活里时,我们的评价就来自于不同场景下的用户,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信息排列杂乱无章、文案缺乏实际的引导价值而不买单。所以,在职场中,我们往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清晰传达和用户的体验,借助用户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修改。但是没有关系,对于一个职场新手来说,我们通过真实的用户反馈对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不断地学习才是我们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这也能帮我们快速地成长!
沟通协作能力
学校的社团里,一般都和职场一样都分为了很多个部门。但很多情况下,却缺乏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设计部就只管做图,推广部就只管宣发,两个部门就像毫不熟悉的朋友,彼此“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场景放到职场里面,你大概率会被骂不懂团队协作,缺乏沟通能力...
在工作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应该主动出击,问问:“这个推广的目标人群画像能够共享吗?”、“用户反馈里提到‘包装难开‘,我们需要优化设计吗?”。这样的询问并不会引起同事的不满,觉得你问题很多,因为相反,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结果没问题,过程反倒被弱化了......
这只是我一点小小的经验,具体怎么做还是还是得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感悟,但我觉得这种理解用户需求能力的过程,一定可以让你对自己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