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25届校招提前实习6个月, 感觉死人微活

终于在一个忙碌的工作日转了正式

人是死人微活的状态

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好同事好老板,所以还在坚持

但是坐在电脑前再也没有了兴奋感,只有疲惫

每天靠两杯美式撑着

果然,字节和心脏只有一个可以跳动

不说了又要干活了

翻了翻催更的后台

感觉自己像进了青楼的太监

有心无力哈

#聊聊这家公司值得去吗#
全部评论
累累累累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04 18:20 陕西
每天都两杯美式的话心脏不会难受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04 16:53 广东
每天敲电脑都要敲出来腱鞘炎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04 14:20 江西

相关推荐

读研三年,本人发表了多篇AI方向的高水平论文,斩获多个竞赛国奖,最终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些听起来“高光”的标签,本应是含金量十足的背书。但真正走上求职路时才发现,它们的实际效力远不如一段实习。企业HR不会细看你在某个期刊或者会议上发表了什么(除了算法岗),只会问你有没有实战经验、做过哪些项目、能不能立马上手。而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项目经验局限于实验室,远离真实业务环境——导师不允许出去实习,甚至为了保证论文产出,会明确禁止其参与实习,直至毕业前夕(女友的课题组,人均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Top,1篇三区,1篇北核,1篇EI会议,同时软著和专利也不计其数,可依旧被导师PUA“这些成果还不够,不再多发一些,怎么和外面那些92的同学竞争”。可实际上,方向小众没有落地价值,研三下仍然还在为导师写本子发专利,最终在就业求职中饮恨,两位同门在春招五月才找到一份月薪仅6k民办本科的工作…,至今该课题组就业率依然不足30%)。这是当前很多研究生面临的共性困境:导师看重的是你的科研产出,企业看重的是你的实战经验。学生夹在中间,谁都得罪不起,但谁都讨好不完。读研的我们,明明在领域里努力钻研,却在求职时输给了一个实习经历;我们被论文Deadline追着跑,却换不来一个简历中的项目经历。或许在未来,高校的培养机制能更灵活些,导师的要求能更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而不是一味压榨“科研成果”。学术和就业,确实不应该是对立的选项。很多同学不是不努力,只是被迫努力的方向,似乎总要对抗现实。
程序员小白条:是大佬,同门月薪这么低,这么夸张吗
牛友故事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