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抉择时期,谈一谈银行软件开发中心

大家好,我是程序锅。

最近各大银行的面试开始收尾,很多小伙伴都拿到了银行软开的offer,咨询我到底去哪一个。正巧有一些offer我曾经也拿过,结合工作几年的思考,谈一谈自己对银行软开的看法。

尤记得当年我在面试农行研发中心的时候,一同面试的一水儿的985硕,其中不乏清北硕士、常青藤海归这样的大神,现在不知他们最终到底有没有去劝各位去国企的一定要擦亮眼睛,“国企”的重点在“企”而非“国”,企业的重点是要盈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所有国企的工作重点,因此绝大多数领导在工作中都离不开提质增效这四个字,对于大部分专业性一般、管理能力一般、前瞻性一般的平庸领导而言(大多数领导都是如此),成本控制就成了提质增效的工作重点,毕竟打不出增量,让存量的“性价比”更高也是一种政绩,这就是很多处在发展瓶颈中的国企不断推行奇葩管理制度的根源。

单从员工观感上来看,国企大抵可以分为这几类:

1.业绩欣欣向荣的市场化国企

这类国企是最舒服、员工体验最好的,一般来讲它既有大集体的温情,又有企业对效率的追求,还有较高且稳定的薪资收入,同时因为不断的扩张早期员工也有大量的升迁机会,因此即便是不给钱,员工自愿加班的也很多(有前景有未来有归属感,同时为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奋斗),但市场化意味着这个企业受行业周期和企业规模的限制很大,这类国企早晚要走向瓶颈期,早期的运营商、早期的银行都属于此类。

2.业绩瓶颈期的市场化国企

这类国企比较考验领导的管理水平和业务前瞻性,如果遇到好的领导企业仍然能保持稳定增长,收入稳定,企业会愈发的强调纪律和上下级关系,员工靠努力还有上升的希望,但再没有靠论资排辈就能获得升迁的机会。

3.业务大收缩时期的国企

受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总有一批企业会成为弃子,比如去产能的钢厂,产量萎缩的矿区或是华融这种自己浪出问题的企业,这类国企员工一般有能力的都跳船了,能力一般的会去合作项目上长期出差,越坚定留下来的市场竞争力越差,这类国企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给你交社保,同时不用担心被开除。

4.非市场化国企

这类企业一般官僚主义特别严重,但待遇较高(体制内很难找到比它们更高的,除非是极度发达地区的师医公),工作压力低,吃大锅饭,国家电网、烟草、各类城投交投公司(隐性债新政后发展存疑)、政策性银行都是这类企业,它们的特点和公务员一样,个人干的再好也没用,看政策吃饭,如果没政策,十年不涨薪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政策好,普调涨50%也不是不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化和非市场化并不是绝对的,比如石油系央企理论上是市场化企业,但因为有能源战略安全在也不能完全市场化,所以即便巨亏也能运转。

回到银行软开的问题上,最大问题就是两点:不直接产生价值且与主营业务相差过大,银行软开是典型的成本部门,是由业务部门“供养”起的后台,而另一方面,从基层软开业务做起的大领导少之又少(写代码的≠写ppt的,很多科技线大领导是业务出身或是写科技ppt出身)这就导致了上层领导对软开部门的管理是间接且宏观的,他们并不懂编程,只知道业务需求需要被满足,而成本又不能太高,选择让基层满负荷工作可能对业务没什么帮助甚至有害,但可以有效的减少他们的焦虑,可以说银行软开在工作量上是否“香”很大程度上是看领导的管理能力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农行软开曾经也是个很好的offer,但此时此刻的世界早已不是彼时彼刻的世界,2023年的中国仍在抑制信贷的周期内(限房贷限房企贷限地方债),银行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2017年银行的大领导可能不在意科技口的效率和成本结构,但2023年,在业务下行压力显现的关键时刻。

但是不直接产生价值且与主营业务相差过大、从基层软开业务做起的大领导少之又少这两种情况在国有单位是常态,进了单位的门就不要想着掌控自己的命运,个人在历史的潮流中不过是江上浮萍,国有单位有三字真言: 忍、躺、滚。要么忍下来,银行是强周期行业,早晚有一天银行业走出低谷,顺带着也能把研发捞起来,到时候又是新的一天,现在飞在天上的新能源也曾有过低谷不是?90年代财政稀烂的时候,师医公可能还不如擦皮鞋的挣得多。要么趟,软开在大多数银行至少算一个直属机构,并没有子公司化,相比私企资本家压榨还是比较舒服的,不过也要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万一有一天子公司化了呢?万一要求软开盈利了呢?最后一种那就是滚,忍不了,不想躺,那就只有滚了,既想享受国企的安稳,又不想失去自由,这本来就是矛盾的,滚出去凭自己本事吃饭,也不妨是一种解决方案。

#offer抉择##银行软开##银行##国企#
全部评论
Top1钢铁央企值得去吗?二级单位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2-11 13:10 上海

相关推荐

评论
14
20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