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等金融科技&国企的职业路径(快收藏)

24届秋招目前状态是:应届求职热度高、企业招聘意愿低,这行情实在是太差了,比23届还严峻...

最近互联网慢慢要让出秋招的舞台,银行等金融科技&国企慢慢要登上秋招的舞台,在这个时间节点,很多小伙伴来问哨哥:①今年金融科技的招聘也变严峻了?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很多银行确实都缩招了。②如何准备金融科技的笔面试?这个问题小伙伴们去挖一下哨哥之前的贴子,都有介绍的。③在这样形势下,金融科技方向该如何抉择最终的就业去向?这个问题就是哨哥这篇帖子要展开说明的,下面就分享一下金融科技可能的职业发展路径,希望对大家的就业规划有帮助(记得关注哨哥哦!)

1、自上而下,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所谓自上而下,就是如果可以在最开始拿到一个金融科技大平台,那么后面的跳槽相对来说就会简单很多。理由也很简单:大平台提供给你的职场内容是小平台所不能沾边的,无论是视野、还是资源,还是具体项目的开展,都可以让你学到更多东西。

这里提到的金融科技大平台,可以有多层理解:

(1)选择了体制化非常浓烈的金融国企大平台,像XXX总部、XXX监管机构这种的,那么未来工作很大概率是不会和代码有很多挂钩,你可能可以接触到更多公司业务的实操,学习金融科技的布局,清晰金融科技的落地应用场景建设等等。

对于这条路,需要你积累更多丰富的业务理解,以及将科技赋能金融场景的项目管理经验。优点很明显,未来你“至上而下”的机会在于选择性比较多,包括业务方向、包括金融科技方向、甚至包括技术方向。缺点也很明显,你的风险在于,体制化比较浓烈的国企,很容易让你被“官僚主义”折磨到,不能“居安思危”,已经“躺平”了,所以明确目标、保持动力是很重要的。

(2)选择了技术氛围较浓烈的金融科技国企大平台,像XXX总部、XXX监管机构下面的研发中心、技术公司,那么未来工作很大概率还是会和代码联系,很多大佬会有“技术洁癖”,希望有技术积累、那么就会选择这个方向,因为既稳定、又有技术。

对于这条路,和(1)的区别在于,可能再往业务方向靠的机会没那么多了,你对于业务的理解也会相对有限。优点很明显,就是有一定的业务积累+技术实践经验。缺点也很明显,这类型的平台有的技术自研能力较强、可以接触很多业务和技术,但有的技术能力则很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有点鸡肋,你好像有技术、又好像觉得自己不行,不上不下就真不好跳槽了。

(3)选择了头部的金融机构,像XXX头部券商,XXX头部基金,XXX知名私募这种的,那么未来的工作大概会分成三大类:①很技术的,包括研发、测开、运维等。②项目管理的,负责外购项目的推进,需要和各方打交道,推动应用落地。③做策略研发、策略开发相关的,听着就很高大上,更多是偏交易策略方面了,一般做得好的也都是大佬了、也有很多倒下的,门槛相对比较高。

对于这条路,和(1)(2)都不太一样,毕竟“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还是要讲究效益的,不像(1)(2)相对来说靠着平台就能活着。优点很明显,你的发挥空间会比较大,能学到东西、你的能力也能得到金钱兑现。缺点也很明显,肯定会更辛苦一些,收入会随行情波动,你选择了①②③某个方向,可能未来更多就在这个细方向上做文章了,想要更多、则需要更强的自驱力。

2、自下而上,是金子迟早会发光

剩余60%内容,订阅专栏后可继续查看/也可单篇购买

金融科技学习笔记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互联网进入寒冬,银行等金融科技岗大受青睐,但其实很多计算机方向的应届生并不熟悉这个方向。哨哥的这个专栏主要是想和大家聊聊金融科技的求职就业经验,就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分享一些自己(或者说业内)对金融科技行业的认识(或者说共识)。 总之,大到行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构成,小到校招笔面试,希望在记录自身学习过程的同时,能和牛友们在互联网+金融的世界里一同成长,关注哨哥,加入哨哥的核心交流圈,可免费阅读!

全部评论
哨哥给自己打个广告,中金所技术公司24届秋招已经开始了,欢迎通过哨哥的内推投递哈哈:https://www.nowcoder.com/discuss/1203440
2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6 20:41 上海
呀,这是谁,这事我们哨哥呀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8 17:53 北京
mark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6 22:05 山东
还得是你,立刻收藏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6 21:24 上海
跟着哨哥走不迷路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6 20:45 北京
哨哥专业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6 20:45 上海
【预告】后面哨哥会写个专栏介绍“金融科技”机构的具体实践,敬请期待~~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9-16 20:44 上海

相关推荐

1 超级App生态吞噬独立应用场景微信、支付宝、抖音等超级App通过小程序、轻应用构建了完整的商业闭环,使得大量中小型应用失去存在必要。数据显示,2023年微信小程序数量突破400万,覆盖电商、社交、工具等各类场景。用户习惯逐渐从"下载App"转向"即用即走"的小程序,导致独立App的安装率和留存率持续下滑。许多企业为降低获客成本,直接放弃原生App开发,转而入驻超级App生态,这使得纯客户端岗位需求进一步萎缩。2 跨端技术对原生开发的降维打击Flutter、React Native、Taro等跨平台框架的成熟,让"一套代码多端运行"成为现实。头部企业(如阿里、字节)已大规模采用跨端方案,将原生开发团队缩编为"核心模块维护组"。即便在高性能要求的场景(如直播、游戏),跨端技术也能通过原生插件混合开发实现需求。这种趋势下,企业对纯原生开发者的需求锐减,转而青睐同时掌握JavaScript/Dart和原生技术的"跨端工程师"。3 AIGC与低代码的致命冲击当前AI生成代码技术(如GitHub Copilot)已能自动化完成基础UI布局和业务逻辑开发,而低代码平台(如钉钉宜搭、腾讯微搭)更是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搭建简单应用。虽然复杂交互场景仍依赖人工开发,但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快速改变行业格局——从Figma设计稿一键生成Flutter代码,到GPT-4直接输出可运行的基础模块,再到AI智能分析崩溃日志并提供修复方案,这些突破正在大幅降低初级客户端开发岗位的技术门槛和价值。这种趋势将迫使客户端开发者必须向高阶架构设计或AR/VR等新兴垂直领域转型,否则很可能面临被自动化工具取代的职业风险。4 云化与流式应用的终极威胁Google的Instant App和苹果的App Clips证明了"无需安装"的可行性,而云游戏/云应用技术(如腾讯START)更是将计算完全移至服务器端。未来如果5G+边缘计算普及,用户可能通过流式传输直接使用应用,本地客户端将退化为简单的渲染终端。这种模式下,90%的客户端开发工作会转移至服务端,仅剩的岗位可能集中在平台方(如苹果/谷歌)的系统层优化团队。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5-01 16:03
已编辑
门头沟学院 安卓
1 技术深度受限,容易陷入“业务逻辑搬运工”:客户端开发的核心工作往往围绕UI搭建、数据绑定、API调用和基础性能优化展开。在业务逻辑简单的App(如工具类、信息展示类)中,开发者容易沦为“调API工程师”,长期处理重复性高的UI调整和兼容性问题,难以积累核心技术竞争力。即便涉及复杂交互(如动画、手势),也大多依赖系统API或第三方库,真正需要底层优化的场景较少。相比之下,后端开发涉及高并发、分布式架构、数据库优化等更硬核的技术挑战,算法工程师则需钻研数学模型和训练调优,职业成长路径更清晰。  2 转型路径狭窄,技术栈封闭性成阻碍:  客户端技术栈(iOS的Swift/OC、Android的Kotlin/Java)与其他领域(如后端、大数据、AI)差异较大。若想横向转型,开发者需从零学习新语言(如Go、Python)、系统设计(如微服务、分布式存储)或算法基础(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成本远高于前后端之间的切换。许多客户端开发者工作5~8年后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既难以在客户端领域继续突破(高阶架构岗稀缺),又缺乏跨领域竞争力,被迫在薪资停滞的中级岗位徘徊。  3 管理岗机会稀缺,高阶岗位竞争激烈: 客户端团队在互联网公司中的规模通常远小于后端。例如,一个日活千万的App可能只需5~10名客户端开发者,但需要30~50名后端工程师支撑服务。这导致客户端管理岗(如技术总监)数量有限,晋升通道更拥挤。此外,客户端架构师岗位往往集中在头部大厂,要求候选人既精通系统底层(如Android Framework、iOS Runtime),又具备跨端架构能力(如Flutter引擎优化),门槛极高。多数中小公司的客户端团队甚至不设专门架构岗,技术纵深发展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4
74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