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和豆瓣阅读区别在哪?你觉得哪个更好?
高频面试题:微信读书和豆瓣阅读区别在哪?你觉得哪个更好?
产品定位
微信读书:借助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属性,营造“书友阅读生态”,增强读者的竞争意识、互动意愿,从而提升流量,增强用户黏性。
豆瓣阅读:注重“原创平台”的搭建,激发UGC创作者的参感热情。
交互方式& 用户体验
1. “找书”场景下的交互方式
微信读书:另辟蹊径,左右滑动;
豆瓣阅读:普罗大众,上下滑动。
2. 阅读场景下的交互方式
2.1 开书
微信读书:采用“仿真翻页效果”,在“首页翻页”的场景之下,更能营造“阅读”的“真实感”。
豆瓣阅读:采用“三维空间的界面后移”,书本退入背景中去,里页文字内容从底部上滑而出。
2.2 阅读
二者相同:左右滑动。
不同之处在于:微信读书为读者提供自定义选择:可在“设置”中选择“拟真翻页效果”。然而交互方式,应同具体使用场景相适应,而非一味追求酷炫形式。
在“每一页都翻页”的另一种场景下,笔者并不认为,“拟真翻页效果”的动效,能带来同样舒适的交互体验。
相反,对于通过屏幕,来观看电子书的读者而言,“每一页都拟真翻页”,会造成极大的视觉干扰,妨碍沉浸式阅读体验。因为每当看完一页(一个屏幕)时,就要重复一遍“翻页效果”,然而由于电子屏幕的单页的阅读速度快,翻页频率高,高频重复的“翻页效果”,会不停打断读者的阅读视线,以及阅读思路。
相反,“翻页”反而能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原因有二:
时间维度方面,读者通过“翻页”的动作,感受着“阅读进度”;
空间维度方面,当厚厚的一本书,被一页一页读薄,读者内心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不言而喻。
尤其是小屏手机,单位面积承载的文字数量,更为有限,阅读速度更快,翻页频率更高,“拟真翻页效果”所造成的“高频干扰”,几乎是毁灭性的。
2.3 分享
(1)底部操作列表(Action Sheet)
豆瓣阅读:无功无过的常态分享;
微信读书:鼓励社交的同时,也满足私密。
交互:共2栏,每栏分别8个Tab,数目 >= 5,因而需采取左右滑动,进行交互。
视觉:第一栏为面状配色Icon,信息权重强于第二栏的现状Icon。
功能:第一栏强调“社交属性”,第二行注重“私人阅读”。
2.4 划线
微信读书:划线方式多元,但交互路径冗长,须手动点击页面,“编辑菜单”才会消失,干扰阅读。
豆瓣阅读:划线方式单一,但交互方式自然,阅读体验流畅。
视觉设计
1. Icon样式
豆瓣阅读:Icon+ 文字;
微信读书:纯Icon。
良好的界面设计,会使每一个存在的元素,都有其意义。
笔者认为:即使在没有文字辅助的基础上,豆瓣阅读的Icon也能很好地展现其所代指的意义。
细思原因,豆瓣阅读而之所以使用文字,或许并不在于文字的示意功能,而是不让底部留白太多。总共只有4个Tab,即使加上文字,视觉也并不拥挤。
其次,分隔符的使用,将前仨Tab与最后一项“设置”很好的区别开来,信息权重更高。
人物画像
由“产出原创内容的决心”,向“阅读排位的虚拟成就感”转移。
由“佛系创作型人格”,向“社交营造人格”转移。
然而,现在呢,笔者的“创作型人格” + “社交型人格”,都在蠢蠢欲动。于是,抱着这样“需求升级”的愿景,漆星星希望通过创作文章的形式,将自身对交互设计的理解,进行逻辑性的思路梳理。一方面,锻炼自身的“产品思维”,另一方面,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