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携程做产品经理的三年:成长、挑战和坚持
三年前,我怀揣着期待和不安加入了携程,正式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回头看,这三年既有高光时刻,也有崩溃到怀疑人生的日子,但每一次挑战都让我变得更强,也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职业。今天就想聊聊我的心得体会,给想入行或者已经在产品路上的朋友们一些参考。
第一年:懵懂但充满激情
刚入职的那会儿,我真的什么都不懂,整天在“听不懂”与“装懂”之间反复横跳。第一次参加需求评审会,研发、测试、设计、运营各个角色轮番发言,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我却一脸懵逼,会议纪要记得支离破碎,甚至连自己设计的需求点都被怼得体无完肤。
更要命的是,研发同学问了我一句:“这个功能的技术实现方式你有考虑吗?”
我当时愣住了,心想:“这不是你们该操心的事吗?”
后来才明白,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不能只管“做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做”。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技术实现方案,不懂哪些需求是高成本、哪些是低成本,就很容易让研发团队陷入无效加班,或者因为实现难度大被直接拒绝。于是,我开始主动找研发沟通,甚至在项目推进时,跟着他们一起debug、跑测试、调API,慢慢地,大家不再觉得我是个“只会画原型的产品”。
那段时间,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看到第一个自己主导的功能上线,用户反馈还不错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第二年:从执行者到独立负责
第二年开始,我逐渐从跟着领导做项目,变成自己能独立负责某些产品模块。刚开始压力很大,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负责需求,还要负责**数据分析、竞品调研、用户调研、甚至跨团队沟通**。
有一次,我负责优化一个机票预订流程的功能,目标是提高转化率。为了找到问题点,我看了大量用户反馈、录屏回放,还找了几个真实用户做访谈,最后发现是因为**用户在填写乘机人信息时,经常输错身份证号,导致支付失败**。于是,我们调整了输入框的交互方式,并增加了身份证OCR识别的功能,最终这个环节的转化率提升了5%。
那次让我真正体会到:产品经理不是拍脑袋想需求,而是用数据和用户反馈去驱动决策。
不过,这一年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有个项目因为涉及多个业务线,推进起来困难重重,开发团队觉得需求不合理,运营觉得影响现有业务,大家争论不休。作为产品经理,我必须在各方之间协调、说服,甚至需要做一些妥协。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产品不是靠一个人能做成的,而是要靠整个团队一起推动**,沟通和换位思考比单纯的产品能力更重要。
第三年:挑战、责任与成长
到了第三年,我已经能独立带一个较大的项目,也开始参与一些战略规划。这时候,产品经理的视角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只关注具体的功能,而是思考整个业务的方向,如何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
这一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新的项目,需要从0到1搭建一套新的增长体系。没有历史数据,没有参考案例,一切都得从头摸索。团队从最初的方向不明,到逐步落地,再到最终效果超过预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当我们看到这个系统上线后带来的实际收益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不过,随着责任变大,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产品经理有时候就像“背锅侠”,项目延期了,老板会问你为什么没推进好;用户投诉了,你得想办法去改进;数据表现不佳,你要承担责任……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产品经理不仅是一个创造者,更是一个负责到底的人。
最后的感悟
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足够让我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一个能独立负责项目的产品经理。回头看,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多东西:
✅ **更强的逻辑思维**:每天都在分析问题、拆解需求、制定方案,不知不觉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 **更好的沟通能力**:从最开始害怕开会,到现在能自信地和各个团队讨论需求,沟通能力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 **更强的抗压能力**:产品经理的日常就是“多线程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但你会发现,面对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焦虑感就会减少。
当然,这份工作也很累,甚至有时候会让人怀疑自己。但只要你足够热爱产品、热爱解决问题、热爱创造价值,那就值得坚持。
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能继续在产品的世界里探索,也祝所有在职场奋斗的朋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如果你也在做产品,或者对携程感兴趣,欢迎交流!🚀🚀🚀
第一年:懵懂但充满激情
刚入职的那会儿,我真的什么都不懂,整天在“听不懂”与“装懂”之间反复横跳。第一次参加需求评审会,研发、测试、设计、运营各个角色轮番发言,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我却一脸懵逼,会议纪要记得支离破碎,甚至连自己设计的需求点都被怼得体无完肤。
更要命的是,研发同学问了我一句:“这个功能的技术实现方式你有考虑吗?”
我当时愣住了,心想:“这不是你们该操心的事吗?”
后来才明白,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不能只管“做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做”。如果不了解基本的技术实现方案,不懂哪些需求是高成本、哪些是低成本,就很容易让研发团队陷入无效加班,或者因为实现难度大被直接拒绝。于是,我开始主动找研发沟通,甚至在项目推进时,跟着他们一起debug、跑测试、调API,慢慢地,大家不再觉得我是个“只会画原型的产品”。
那段时间,虽然经常加班到深夜,但看到第一个自己主导的功能上线,用户反馈还不错时,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第二年:从执行者到独立负责
第二年开始,我逐渐从跟着领导做项目,变成自己能独立负责某些产品模块。刚开始压力很大,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负责需求,还要负责**数据分析、竞品调研、用户调研、甚至跨团队沟通**。
有一次,我负责优化一个机票预订流程的功能,目标是提高转化率。为了找到问题点,我看了大量用户反馈、录屏回放,还找了几个真实用户做访谈,最后发现是因为**用户在填写乘机人信息时,经常输错身份证号,导致支付失败**。于是,我们调整了输入框的交互方式,并增加了身份证OCR识别的功能,最终这个环节的转化率提升了5%。
那次让我真正体会到:产品经理不是拍脑袋想需求,而是用数据和用户反馈去驱动决策。
不过,这一年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有个项目因为涉及多个业务线,推进起来困难重重,开发团队觉得需求不合理,运营觉得影响现有业务,大家争论不休。作为产品经理,我必须在各方之间协调、说服,甚至需要做一些妥协。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产品不是靠一个人能做成的,而是要靠整个团队一起推动**,沟通和换位思考比单纯的产品能力更重要。
第三年:挑战、责任与成长
到了第三年,我已经能独立带一个较大的项目,也开始参与一些战略规划。这时候,产品经理的视角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只关注具体的功能,而是思考整个业务的方向,如何让产品真正产生价值。
这一年,我接手了一个全新的项目,需要从0到1搭建一套新的增长体系。没有历史数据,没有参考案例,一切都得从头摸索。团队从最初的方向不明,到逐步落地,再到最终效果超过预期,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当我们看到这个系统上线后带来的实际收益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比拟。
不过,随着责任变大,焦虑感也随之而来。产品经理有时候就像“背锅侠”,项目延期了,老板会问你为什么没推进好;用户投诉了,你得想办法去改进;数据表现不佳,你要承担责任……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产品经理不仅是一个创造者,更是一个负责到底的人。
最后的感悟
三年的时间不算长,但足够让我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一个能独立负责项目的产品经理。回头看,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多东西:
✅ **更强的逻辑思维**:每天都在分析问题、拆解需求、制定方案,不知不觉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 **更好的沟通能力**:从最开始害怕开会,到现在能自信地和各个团队讨论需求,沟通能力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 **更强的抗压能力**:产品经理的日常就是“多线程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但你会发现,面对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焦虑感就会减少。
当然,这份工作也很累,甚至有时候会让人怀疑自己。但只要你足够热爱产品、热爱解决问题、热爱创造价值,那就值得坚持。
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自己能继续在产品的世界里探索,也祝所有在职场奋斗的朋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如果你也在做产品,或者对携程感兴趣,欢迎交流!🚀🚀🚀
全部评论
咱招实习生吗
相关推荐
昨天 11:26
清华大学 Java 段哥亡命职场:不得不说,我是理解你的,你能发出来足见你是个坦诚的人,至少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和过往的过错。
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那样非黑即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看不见的阴影里,多的是这样的事。
更多的人选择站在制高点去谩骂,一方面是社会的道德是需要制高点的,另一方面,很多人不经他人苦,却劝他人善。
大部分的我们,连自己生命的意义尚且不能明晰,道德、法律、困境,众多因果交织,人会迷失在其中,只有真的走出来之后才能看明白,可是没走出来的时候呢?谁又能保证自己能走的好,走的对呢?
可是这种问题有些人是遇不到的,不去追寻,不去探寻,也就没了这些烦恼,我总说人生的意义在过程里,没了目标也就没了过程。
限于篇幅,没法完全言明,总之,这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没什么过不去了,勇敢面对,革故鼎新才是正确,祝你早日走出来。
查看图片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7-07 16:32
门头沟学院 Java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