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套面试题Day3-美图高频(1)
1.如何创建线程池?线程池常见参数有哪些?
核心线程数 最大线程数 最大空闲时间,拒绝策略
ThreadPoolExecutor构造函数或Executors工具类 最大空闲时间->非核心线程空闲时长,
2.HashMap底层原理和扩容机制
数组+链表 数组+链表/红黑树(JDK8以及之后,在 ?时会变成红黑树 当元素数目大于因子(0.75)×?的时候,会发生扩容,扩容为原来的两倍,在jdk7之前要重新计算来确定位置,由于要么位置在原位置,要么在原位置+原数组长度,所以用哈希值与上原数组长度大小的二倍,如果为真,那么就在原位置+原数组长度,不然的话就不动。确定好在哈希桶的位置后,再尾插进对应的位置。
默认初始容量16,负载因子0.75,当元素数量超过(容量×负载因子)发生扩容。链表长度超过8且数组长度≥64时会转为红黑树,提升查询效率。
3.ArrayList和LinkedList区别
主要是因为底层实现不同而导致的优劣势不同。ArrayList底层是数组,所以根据序号访问比较快,可以直接根据索引计算位置定位。但是涉及到改变位置的增删就比较慢。LinkedList底层是双向链表,所以首尾删除都很快,但是要访问的话,我们就不得不遍历,因此相对慢,由于每个节点要保留指针,所以内存占比相对大一些。
ArrayList基于动态数组。 ArrayList内存连续但可能预留空间,LinkedList每个节点含前后指针更占内存。线程均不安全,适用场景取决于读写操作比例。
4.JVM内存模型
分为线程共享和不共享的。线程共享的有:堆,存放对象实例;方法区,存放类型信息,比如说类的修饰符,全限定名,字段信息,方法信息,即时编译的??还有final修饰的,字符串常量在JDK7以及之前也放在方法区中,后面考虑到内存管理的方便,所以放在了堆中。线程不共享的区域,也就是随线程生而生,随线程灭而灭的有程序计数器,存放指向当前命令的指针?虚拟机栈,存放方法的局部变量和形参,本地方法栈,和虚拟机栈类似,但是对应的是native方法
程序计数器存放的是当前线程正在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或偏移量),而不是指向当前命令的指针。 方法区有即时编译器(Just-In-Time Compiler)编译后的代码缓存(将热点代码编译成本地机器码),方法信息(方法的字节码),运行时常量池(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声明为 final 的常量值)
5.垃圾回收算法
引用垃圾收集
标记-复制(适合新生代),标记-清除算法,标记-整理算法
引用计数式垃圾收集(直接收集)
追踪式垃圾收集(间接垃圾收集) 可达性分析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在某些收集器 老年代)
会产生内存碎片
标记-复制算法(适合新生代)
标记-整理算法(为老年代设计)
6.Redis的数据类型
经典五种,String,Hash,适合对象的存储,Set,适合存放不重复的集合,比如共同关注,Zset,带有数字分数的集合,可以自动排序,适合存储班级排名等,List,适合存放有序的,有先后顺序的, BitMap,位图,存储二值,适合比如签到打卡 Stream,用于消息队列 GEO,找周围位置
+HyperLogLog,提供不精确的去重计数。在输入元素的数量或者体积非常非常大时,计算基数所需的内存空间总是固定的、并且是很小的。传统统计UV的问题:需要记录每个用户的ID,用户量巨大时内存消耗大。UV(Unique Visitor)即独立访客数,是指一段时间内访问网站的不同用户的数量 String,分布式锁,计数器 List,消息队列 GEO,读[ˈdʒiːəʊ]
7.Redis的持久化策略
RDB, AOF, RDB和AOF混合
RDB通过定时生成数据快照生成,适合快速恢复但是可能丢失部分数据(还没来得及下次快照生成的时候,发生了断电,这时候就丢失了)。 AOF记录所有写操作命令,数据完整性更高但文件较大。 Redis支持混合持久化模式(AOF+RDB),结合两者优势。
8.缓存穿透,击穿,雪崩的区别
他们都是大量请求达到了数据库 缓存雪崩是大量键值对同时失效, 缓存穿透是访问原本不存在的 缓存击穿是热key失效
9.Redis如何与数据库保持双写一致性
不知道什么是双写一致性,猜一下 先删除缓存,再写入数据库❌
双写一致性 指的是,当我们同时使用了数据库(持久化存储)和 Redis(缓存)时,如何保证对一个数据进行更新后,两者存储的数据是相同的。 双写一致性可能会面临并发问题(读写,写写等), Redis和数据库是两个独立系统,可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1.并发问题
- 
更新缓存和数据库,如果并发两个写,会因为并发导致数据库和缓存数据不一致。 
- 
这里可以用旁路缓存策略,也就是说先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再删除缓存中的数据。这个顺序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存在一个读写并发,如果先删除缓存,这时候另一个线程来读的话,发现缓存没有,它去数据库读到旧数据,这时候就把旧数据缓存到缓存中,这时候去更新数据库。最终就会发现redis中的数据还是旧的数据,但是数据库更新了,不一致了。 那我们怎么改善这种问题,可以用延迟双删,我们等另一个线程读完旧的数据库的数据,并且写完缓存再删除一次不就解决了吗 
- 
延迟双删,顾名思义,先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再删除缓存中的数据,然后延迟(睡眠一会),再删除一次。 
- 
当然其实先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再删除缓存中的数据。也存在读写并发,如果我们在缓存中没有读到,就去数据库获取一个旧数据,这时候另一个线程来写数据库,然后删除缓存,我们再把原来从数据库获取到的旧数据缓存在redis中,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就是必须等另一个线程来写数据库,然后删除缓存,都做完之后,再去写缓存,本来写redis就比写sql要快很多,所以这种概率并不高。 
- 
但是删了缓存的话,命中率变低,如果要求很高,那我们可以更新缓存+数据库,但是要解决数据库和缓存数据不一致,我们可以采取 
- 
分布式锁,避免并发问题,写操作时加锁,确保同一数据串行更新。也就是请求执行"更新数据库 → 更新缓存"的完整操作序列。 
- 
给缓存加上较短的过期时间,接受出现短暂的缓存不一致,但是缓存的数据反正会很快过期。 
2.Redis和数据库是两个独立系统,可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再删除缓存中的数据,但是删除缓存中的数据失败了,其他请求打过来不还是不一致吗。
- 消息队列重试机制。要删除的缓存中的数据加入消息队列,消费者来擦欧总,如果失败,会从消息队列重新读取。
- 订阅 MySQL binlog,再操作缓存。更新数据库成功会产生一条日志,记录在 binlog 里。订阅这个日志,并且通过ACK机制确认处理这条更新log(也是通过消息队列,但是代码侵入性没有那么强)
10.乐观锁和悲观锁
乐观锁是乐观的,先认为它不会被其他线程写,可以设定一个值,如果发现这个值被改动了,才认为被修改。 悲观锁则不给其他的写入的机会,比如sychnoiszed
synchronized /ˈsɪŋkrəˌnaɪz/ 乐观锁假设操作冲突少,只在提交时检查数据是否被修改(如版本号机制),适用于读多写少场景。悲观锁预先加锁(如行锁、表锁),确保独占操作,适合写多场景,但影响并发性能。前者减少锁竞争,后者保证强一致性。
#面试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