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重塑社会文化的力量
网络:重塑社会文化的力量
在当今时代,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一股深刻重塑社会文化的强大力量。它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局限,催生了全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让社会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多样性,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文化挑战。
网络为文化传播搭建了高效便捷的 “新通道”,让文化突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以往,一场珍贵的文物展览只能局限于特定博物馆,只有少数人能亲临现场观赏;一部优秀的地方戏曲,也难以走出本土,被更广泛的人群知晓。而如今,借助网络平台,博物馆可以推出 “云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就能 360 度欣赏文物细节,聆听专业讲解,故宫博物院的 “数字故宫” 项目上线至今,累计访问量已突破 10 亿人次;地方戏曲也能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全网传播,不少传统戏曲演员凭借精彩的表演在网络上走红,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外,各类文化知识类 APP、公众号,将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图文、音频、视频内容,降低了大众获取文化知识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接触和学习优秀文化。
网络催生了多元创新的 “新文化形态”,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随着短视频、直播、互动小说、虚拟偶像等网络形式的兴起,一系列全新的文化品类应运而生。在短视频领域,用户用 15 秒到 1 分钟的时间,展现生活中的趣事、分享创意灵感、演绎搞笑剧情,形成了独特的 “短视频文化”,其中蕴含的幽默、乐观精神,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态度;虚拟偶像凭借精美的形象、精湛的才艺,在音乐、综艺、广告等领域活跃,吸引了大量粉丝,形成了围绕虚拟偶像的粉丝文化,粉丝们通过为虚拟偶像打榜、创作同人作品等方式,参与到文化创作与传播中;互动小说则让读者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故事走向,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参与感,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模式。这些新兴文化形态,贴合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消费习惯,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网络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 “深度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互鉴。在网络空间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快速相遇、碰撞。通过国际社交平台、跨境视频网站,人们可以轻松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艺术形式。比如,中国的春节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外国网友会拍摄自己包饺子、贴春联的视频,分享对中国春节的喜爱;而国外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文化,也通过网络影响着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不少人会在节日期间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同时,跨国的文化合作项目也日益增多,不同国家的创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协同创作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丰富了各国文化内涵,也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然而,网络在推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 “文化挑战”。一方面,网络上存在大量低俗、恶搞、暴力的文化内容,这些不良文化内容容易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侵蚀健康的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文化快餐化” 现象日益明显,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缺乏对深度文化内容的阅读与思考,这可能导致大众文化素养的下降;此外,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也可能导致部分传统文化被忽视,一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
为了让网络更好地助力社会文化发展,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低俗、违法文化内容的传播,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平台要承担起文化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主动推送优秀、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引导用户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创作者应坚守文化底线,注重文化作品的质量与内涵,既要创作出符合网络传播特点的优秀作品,也要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创新;作为普通网民,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文化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内容,主动学习和传播优秀文化,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网络对社会文化的重塑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积极应对,就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网络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催生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社会文化朝着更加健康、繁荣、多样的方向发展。
作者:gupiaopeizipingtai.cn gupiaopeizipingtai.cn/guzhipeizi.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