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下班不想学习,正常吗?
实习下班不想学习,正常吗?
本文作者:程序员小白条
大家好,我是程序员小白条,我见过身边人的人实习下班然后通勤,到家8,9点,但依然坚持学习,然后在秋招中能够斩获不错的offer的,但大多数人在实习下班就不想再学习了,工作后貌似就没了精力,只想着怎么去娱乐放松,本文就来讨论下各个选择以及出发点。
每天下班后,瘫在沙发上的你像被抽掉了脊椎,内心充满矛盾:明知应该学习提升,身体却诚实地说“不”。看着社交媒体上“成功人士凌晨五点学习”的励志故事,你不禁怀疑:是我太懒,还是这个世界对“努力”的定义出了问题?
一、为什么下班后学习如此艰难?
大多数人的实习可能是跨市、甚至跨省的,因为很多学校的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周围的互联网企业少之又少,而你又不是很有竞争力,那么只能全国去投,于是你需要租房,但又不能租太贵的,因此通勤时间可能会变成,在这通勤时间里面你的精力已经被消耗了一部分。
像不用租房的同学,住在学校,那么大概率这通勤时间需要1小时以上,比如在杭州,来回需要2-3小时,早九晚六的班可能就变成早7晚八的作息了,一切都会有相关的因素去干扰你的精力。
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消耗
白天的工作已经耗尽了你的心理能量:从早上的通勤大战,到工作中的会议马拉松,再到应付领导的突发要求和同事的“小忙”,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情绪管理都在消耗你有限的意志力。
心理学中的“自我损耗”理论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意志力如同手机电量,经过一整天的消耗,晚上已经所剩无几。这时候强迫自己学习,就像试图用5%的电量打完一场游戏——不是意志不坚,而是能量告急。
认清实习的本质
作为实习生,你需要明白:企业招聘实习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处理那些正职不愿花费时间的杂务。正如一位职场人坦言:“那些dirty work、跑腿等杂活,自然都是实习生的。”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何下班后如此疲惫——你不仅在付出体力,更在消耗大量情绪劳动。
二、如何与疲惫的自己和解?
接受有时候不想学习的潜意识,但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和小计划,每天抽出多少时间,甚至是碎片化时间去学习,坚持下去也能有不错的效果,如果一直沉溺于低能量状态会让自己很难再返回学习的状态,对于即将秋招的同学来说是很恶性的,你这段实习甚至可能是给自己减分。
接纳“低能量状态”
人非永动机,有高潮必有低谷。接受自己会有不想学习的日子,允许自己“无效放松”,这并非堕落,而是自我关怀。真正可持续的成长,不是靠榨干自己,而是学会在状态好时猛攻,在疲惫时蓄力。
重新定义“学习”
谁说学习一定要正襟危坐地啃厚本书籍?微小的行动同样值得肯定:
- 降低预期:不必强求每天学习两小时,能专注十分钟就是胜利
- 微启动策略:告诉自己“只学五分钟”,往往就能顺利进入状态
- 多元化学习:把刷手机换成听播客、看纪录片,甚至运动都是学习
建立良性循环
每天抽出一到两小时学习,每周留出一两天彻底放松,形成“学习-休息”的良性循环。记住:偶尔的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长期的疲惫反而会阻碍职业发展。
三、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心态转变
如果长时间没活,或者做繁琐重复的需求,建议是主动去提出来做自己感兴趣的,重点是简历可以写的,可以多问同事和mt,帮助你在转正答辩或者秋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校园和社会的包容度不同,一定要多接受批评和指导,切不可自大。
重新审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一位过来人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实习的时候,真正要学的是你带教、领导的活儿,而不是眼前的一些杂活。”这种视角的转变至关重要:将注意力从琐碎任务转移到业务逻辑和工作方法上,让工作本身成为学习的过程。
寻找可持续的成长路径
成长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在短期内把自己逼到极限,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 把学习变成“爽点”,结合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 关注长期收益,选择对职业生涯真正有益的学习方向
- 接受“走走停停”的节奏,关键是不丢掉前进的方向
下班后的疲惫,不是软弱的证明,而是努力的勋章。
那些在通勤路上消耗的时光,那些在工作中付出的精力,都已经让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你下班后多学了两小时,而在于你学会了聆听身体的声音,找到了可持续的前进节奏。
今晚,如果感到疲惫,不妨安心休息。明天的你,会因为有今天的休整而走得更远。记住,允许自己停下的人,往往能走完更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