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商业化AI产品经理面经
谈谈你对“商业化产品经理”和“AI产品经理”这两个角色的理解。你为什么认为将AI技术应用于广告商业化是一个看好的方向?
AI素材生产、AI Agent工具、智能广告投放。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方向,谈谈你认为AI可以在其中为小米广告主解决哪些核心痛点?
追问: 针对这个方向,你认为衡量AI能力应用效果的核心指标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例如,是提升了广告的CTR/CVR,还是降低了广告主的操作成本,或是提升了投放的ROI?)
假设你是小米效果广告平台的产品经理,需要设计一个“AI智能创意”功能,帮助广告主自动生成广告文案和图片素材。请描述这个功能的核心用户流程。
追问: 在这个功能的设计中,你会如何平衡AI生成内容的“效率”与创意的“多样性”和“高质量”?你会如何收集用户反馈来迭代你的AI模型和产品?
请设想一个服务于中小广告主的“AI Agent投放助手”。如果让你来定义这个AI Agent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你会列出哪三条?
追问: 这个AI Agent在与广告主进行交互时,你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设”或沟通风格?如何建立广告主对这个AI Agent的信任感?
“智能广告投放”的核心是利用算法进行自动出价和精准定向。你是否了解主流广告平台(如巨量引擎、广点通)的智能投放产品?请选择一个,谈谈你认为它的优势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追问: 你认为小米的广告平台,因为拥有小米硬件生态和MIUI系统的独特数据,其在“智能定向”方面可能有哪些区别于其他平台的独特优势或机会?
假设一个广告主向你抱怨,他使用了我们平台的“AI托管智能投放”功能后,虽然整体ROI达标了,但感觉“花钱没花在刀刃上”,很多优质的流量位都没有充分曝光。你会如何分析和应对这个反馈?
追问: 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反映了我们AI投放策略的哪些潜在问题(例如,模型过于追求短期转化而忽视品牌曝光、探索新流量的能力不足等)?你会如何推动算法和技术团队进行优化?
请谈谈你对生成式模型底层逻辑的理解。不需要深入技术细节,但请用产品经理的语言描述它们的工作原理和能力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