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二本毕业,如何包装前端简历?

背景

1、这位掘友来自某三线城市,24年毕业;想找一份广深的工作,目前没有实习经验、也没有项目经验,坦诚的说,这里写的都是练手项目。

2、线上面试了4、5家,大部分回答磕磕绊绊、只有其中1家进入到了3面,最后还是给否掉了。

3、 自己还是想凭借着毕业生的身份找校招工作,但是学校资源一般,只得到各招聘网站上进行海投。

4、 自己想包装简历,但是不知道怎么包装...有点无措

前言

1、 首先强调一下现在的前端工作招聘背景 —— 真不是你的问题,就是市场的问题!前几年投初级前端(毕业生、一至两年经验)的简历,会收到很多公司邀请面试,但是现在普遍都反馈邀请面试的都少了很多。疫情3年是分水岭(互联网缩水、降本增效砍程序员,程序员就是互联网产品最大的成本,边际效应递减);虽然23年年底、24年年初有一点点回暖,但招聘行情真的没有以前乐观,这是客观事实。

2、 当明白这个大背景之后,再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找一份编程工作?是因为前端入门简单、程序员薪资较高,然后才选择做前端?有没有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爱好编程?自己能否接受较高强度(通常就是加班)的工作?如果是,那为什么自己过去一年git只有3次提交?!先认真朝这个方向想想。

3、 在三线城市读大学、再到一线城市找工作,作为校招生,可能当初同等级别的大学,在一线会很优于在三线;男怕入错行,选择互联网行业、选择编程技术,选择某一座城市,这个时候的任何决定可能就是人生的转向,影响会很大,但是好在年轻。年轻是试错的资本,但不是找工作的资本。几乎没有用人单位喜欢工作经验为0的小白,即使想培养,也有前提:它有眼光有资本、你有在学生时期表现过人之处。

4、 简历只是一个对于敲门砖的介绍,写的太老实也不行,不够硬;写的太浮夸也不行,经不起推敲。此前反应面试回答中大部分磕磕绊绊,就说明了简历上写的,是自己还不掌握的。怎么办?要么自己花时间去掌握,要么就不写!所以,包装简历,不是说花两三天把简历改一下就行,而是要改的和自己匹配,又有向上够一够的亮点,自己也确实能多忽悠面试官几句。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简历

好,即使抛开背景不谈,来看简历,也存在好几处较为突出的问题:

信息栏

1、 年轻不是找工作的资本。不用在开头写自己的生日2002年。如果是投校招,可以写“应届毕业”,不写2024年毕业;参照市场经验,目前距离毕业只有3个月了,大部分毕业生都找到实习工作,处于实习状态了。这个时候你是投找实习工作(工资较低)?还是找职业前端工作?这两个方向的简历重点不一样。前者突出自己的“可能性”,后者突出前端技术职业素养。

2、 这里如果是招聘网站海投,就写自己:1年前端编程经验、甚至2年经验都行。这个社会就是这么奇葩:你要找工作,公司要你经验,而你又没有经验。。。不如直接就说自己有经验,这也不是撒谎,包装自己在学校就一直在投入前端技术,合理。

3、 要补充写:求职岗位:Web前端 或者 小程序前端 ,具体看所投岗位 JD。

4、 要补充写:Base : 广州 或者深圳,就直接告诉HR 你就在他当地,可以随时来线下面,并且是稳定在这里生活,以后在他这里工作,不是说跑就跑的。先获取主动权再说,去不去再议。

5、 标注:五邑大学(二本),二本对于大部分互联网程序员工作,门槛是够得,不妨直接标明。

6、 联系方式也写到这里,最明显的位置;现在写在左侧,排版还不规整,感官不好。

7、 可以不用贴照片。

个人介绍

1、 个人介绍都是虚的,要:举例子、列数据。交际能力强XXXX,比如?大学时期:学生会干部?班干部?这个写了,没人会去追究的,或者写自己的大学成绩绩点 GPA,多写一点,问题不会很大。爱阅读?怎么证明?读书APP累积时长 500小时?一定要有实际的事件、数据去佐证自己的评价。

2、 喜欢编程、喜欢前端、喜欢专研?怎么证明?结合自身思考下,自己又能说的出来,实现起来又不是太难。比如:做过什么项目(老师带领的也行),自己写博客?github项目地址?包装的重心,就是这里,要证明:你确实是爱技术、爱前端;结果打开主页一看,过去一年就3次活跃,几乎不会有后续了。

3、 这里重点还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大学课程,因为身份是毕业生,计算机相关的,看到你专业是“信息工程”,应该有不少课程和计算机有交集。写出重点的科目,也可以展开,比如学习计算机网络,了解TCP/IP协议等等,深一点:滑动窗口原理等等。这个方向,是面试中可以说的。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只能搬课本上的原理说哇。

4、 补充一下英文水平:四级水平、六级水平

技能特长

1、 技能特长侧边栏删掉,内容移到个人极少之后,目前的排版不规整。

2、 尽量不要写“熟悉”,就写使用过XXX,做过XXXX,了解XXX

3、 ES6-ES13都熟悉,这不是给自己面试问答挖坑吗?可以就写具体的,ES6 promise then 用法。

4、 明显这里写的技术栈,就不像是一个毕业生会都掌握的,建议再聚焦一下。

5、 并且这里也没有层次逻辑,一下写了解Node、一下写Vue相关、一下TS,然后又写Vue,请按掌握的重点程度,先后顺序来写。

项目经验

1、 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项目经验这里了:看似都写到了,但其实没有工作经历、工作项目作支撑,只是自己练手项目,没有一点说服力。这里包装,需要加一点工作单位的信息,不行问问同学、老师,相关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 这里的项目难点写的还可以,有问题场景、有量化数据,只要能 hold 住面试官的提问,尽管写,不然不建议又 vue3、又TS、又uniapp、又Pinia,太泛了。基本也经不住具体的开发场景提问。

3、 写项目经验,除了写在哪里做的项目,还要写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自己负责什么,尽量将数据量化,开发了多少个模块、具备从零到一搭建管理系统能力、打包能力,这之类。

4、 如果还想加一下亮点,比如借助AI大模型的能力,辅助编程,代码生成、校验、测试等的,结果XXX提升XXX;请学习下相关,尽快补齐,这是当前编程面试亮点、重点,也能体现你关注新技术。

看新机会的可看看

民族企业核心部门年底前的一波岗,base武汉、深圳、东莞、西安、上海、北京、苏州等地

前、后端or测试>>>直通机会

综上

1、 大背景现在找工作有难度,需提前多多准备;

2、 简历中的包装,可以参考别人的,自己不具备的,加紧补齐,持续2至3个月,甚至更久。

3、 最后祝好,未尽事宜,再沟通。

——转载自作者:掘金安东尼

全部评论
可以换份工作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13 19:37 北京

相关推荐

04-17 11:29
运营
2025年4月的中国互联网,正被两辆小米SU7割裂成两个平行世界。            一辆是2024年12月从河南悬崖坠落却护住全家的“英雄车”,车主王先生抱着报废车头合影后,在今年4月转身刷卡提走同款新车:“这次事故让我更信小米。”                    另一辆是2025年3月在安徽高速撞上水泥桩的“死神车”,燃烧的车架里困住三名女大学生,家属举着烧焦的机械门锁质问:“雷总说的安全去哪了?”            四个月内,这两起极端事故将小米汽车卷入冰火两重天的舆论场:一边是用户举着“相信雷军”的大旗高呼“为信仰充值”,另一边是公众举着放大镜拷问“技术原罪”。          因此,当雷军4月15日因“小米手机重夺全球第一”登上热搜时,评论区更多的留言是在发出一种质问:          手机能造神,汽车会弑神吗?                        01两辆车下的两种小米          2024年寒冬的河南悬崖边,王先生驾驶的SU7以70km/h冲下15米陡坡,A柱仅轻微变形,全车气囊弹出。          这起事故被剪辑成“小米铠甲车身”的宣传片,仅车主自己在抖音发布的视频,就收获了22.6万点赞,评论区涌入上百条“雷神护体”的评论,并有多家官方媒体转发,全网播放量以亿计数。                        但2025年春天的安徽高速上,116km/h撞击水泥桩的SU7标准版,却撕开了“安全神话”的裂缝。          纯视觉智驾方案在夜间将静止障碍物误判为移动车辆,NOA系统仅提前2.4秒预警。          当驾驶员慌乱中踩下30%刹车时,车辆仍以100km/h撞向障碍物,最终酿成“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的惨剧。            这两起事故的戏剧性反差,暴露了公众认知的集体迷失。          河南悬崖事故中,幸存者将偶然性结果上升为技术必然——车辆以较低速度侧滑翻滚,撞击角度恰好避开了电池包核心区域。但在流量滤镜下,它被加工成“小米技术碾压传统车企”的爽文剧本。          而安徽事故的舆论审判,则陷入“完美受害者”的逻辑:人们选择性忽视驾驶员接管失误和道路施工警示缺失,却将怒火倾泻于小米的安全失信。            这种矛盾在社交媒体上具象化为撕裂的舆论场。事故家属哭诉“车门像焊死一样”的视频获得千万转发,而工程师科普“碰撞后车门解锁失败率约7%”的理性分析却淹没在情绪浪潮中。              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这车能保命”的感性故事,却拒绝接受“没有绝对安全的车”的理性结论。            当技术问题被简化为道德审判,讨论就变成了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           宁德时代首先火速撇清“非我司产品”,比亚迪则保持沉默。          如罗生门般的争吵,让事故责任在口水战中失焦。法律专家指出,现行法规对智驾系统的人机权责、数据披露等关键问题仍存空白,导致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但无论如何,小米由于雷军的光环,在这次事故中的确遭受了更多放大镜下的审视。  02小米出事,只骂雷军人品          雷军可能是中国企业家中最懂流量密码的顶流网红。          2024年SU7上市时,他一个绅士开车门动作被制成表情包血洗朋友圈,发布会金句“连夜说服高管降价3万”让订单系统瘫痪3小时。          2024年SU7创下13.6万辆交付量,52.99万元的Ultra版被黄牛加价20万疯抢,背后是粉丝对“雷总亲自打磨”的无条件信任。              这种信任的本质,是流量经济制造的认知幻觉——当雷军在短视频上抛出“防弹级电池”西瓜实验时,观众记住的是炸裂的视觉效果,而非“西瓜模拟的是静止物体而非高速碰撞”的技术限定条件。                      安徽事故发生后,雷军抖音账号停更72小时的行为,被解读为心虚躲藏;          而家属控诉小米从未主动联系时,网友立刻翻出他此前“把用户当朋友”的演讲视频疯狂打脸。              更荒诞的是,当宁德时代紧急声明“涉事车辆未用我方电池”,公众却盯着雷军三年前“电池安全是生死线”的演讲片段,质问:雷总扔西瓜测试的底气呢?          甚至他过往“为发烧而生”的金句,都被重新解读为字面意义上的燃烧。这场危机暴露出企业家网红化的致命软肋:当个人IP与品牌深度捆绑,产品缺陷会直接升级为人格信任危机。            传统车企出事,公众骂的是产品经理;小米出事,骂的是雷军人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流量逻辑正在扭曲技术认知,车企宣传中“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概念被故意模糊。即使是在SU7燃爆事故后,短视频平台上依然有着不少“车主躺在SU7上睡觉”的内容。                        这种“宣传时夸大其词,出事时甩锅用户”的策略,让技术乐观主义变成了致命的认知陷阱。          而这绝不是小米一家所存在的问题。03流量退潮后,小米如何重塑信任?          面对信任崩盘,小米的当务之急是打破“自说自话”的安全叙事。          安徽事故中,关键数据如AEB触发时间、碰撞前车速等始终未公开,这种“挤牙膏式”信息披露加剧了公众质疑。          参考特斯拉数据平台实时公开的机制,或许能缓解“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信任困境。          更迫切的是重构技术话语体系——当78岁的电池工程师王传福还能在比亚迪工厂讲解刀片电池穿刺实验时,49岁的雷军是否该从营销前线退后一步,让实验室数据而非个人魅力成为信任基石?                流量狂欢的退潮,反而给了小米重生的契机。          安徽高速上的火光刺破了所有幻觉:再炫酷的算法,也比不上一道可靠的车门解锁机制;再顶流的企业家,也背不起三条人命的重量。            唯有将敬畏生命置于营销神话之上,方能跨越从网红爆款到可信赖品牌的鸿沟。若小米能借此危机完成从流量依赖到系统安全的范式转型,或将为行业树立向死而生的转型样本。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3
18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