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未完待续)

序言:在入门之前,我们需要先做一些功课来了解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一来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兴趣与这个职业的特性是否匹配,也就是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做产品这份工作。要知道,大多数人想要成为一名产品经理都只是因为听说这个职业门槛低,薪资高,完全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具备成为一名产品经理的素质,以导致后面进入这个行业以后才发现自己对产品经理的幻想与实际情况不匹配,从而白白浪费职业进步的黄金时间。所以,在要成为产品经理以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审视清楚自己从事产品的动机。我们应该认真问问自己,除了产品经理的高薪资以外,我们还能找出其他有力的理由来解释我们想做产品这件事吗?要知道,在实际的产品经理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时间精力既不是用来仰望星空,也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日复一日地充当研发与业务人员之间的夹心饼干,绞尽脑汁地平衡各方的矛盾,做出一个能够让各方都满意的方案。
所以在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之前,你需要先确认这件事你是不是抱着非做不可的决心。你需要认真问问自己,你对做产品这件事是否真的有烧不完的热情。
当你理清思路以后,还是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深信不疑,那么就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作为一名应届生,要想入门产品经理,可以尝试以下五个步骤:选择方向、准备简历、投递简历、准备面试、持续迭代。

(一) 选择方向
在计划要成为一名产品经理之后,第一步要做的是要去了解这个职业都有哪些主要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产品经理有两个经典的主要发展方向:TO B和TO C。TO B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内部的业务人员,或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TO B产品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企业的降本增效,比如通过产品化手段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人效(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赋能业务的效果。所以TO B产品从业人员需要经常和业务打交道,对业务的运转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敏锐地洞察出业务的痛点。更为关键的是,TO B产品经理一般情况下难以直接接触到自己服务的对象,比如TO B产品经理需要给公司的高管做一套BI产品,但因为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导致需求收集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无法直接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则往往造成TO B产品难以捕捉准确业务的核心痛点,从而导致难以设计出真正赋能业务的产品。而TO C产品主要面向终端用户,比如现在正在使用各种手机app的你。TO C产品的存在的意义更多是引流和变现,充当业务增长的直接引擎。因此,一般来说,相比TO B产品,TO C产品的产出效果一般容易被量化。与TO B产品的重业务重逻辑的模式不同,TO C产品更为注重的是运营和玩法。TO C产品需要通过设计有趣的玩法来吸引用户使用产品,从而达到引流的目的,再通过一系列的运营手段将流量深入转化。对于TO C产品来说,比较经典的运营手段是海盗模型(AAARR),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是数据分析技能,而在做业务的数据分析过程中一般都离不开漏斗模型。

(二) 准备简历
确定好求职方向以后,下一步就是执行了。在执行阶段,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准备简历。准备简历可以被理解为书写“产品使用说明书“、”产品宣传文案“的过程。如果把求职者理解为一款产品的话,那么简历就是这款产品的广告。正如广告需要通过展示产品亮点来吸引购买者一样,我们求职者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过往经历的亮点,并通过合适的包装和展示,来吸引面试官。
一般情况下,简历做成一页纸是最合适的。一来可以给面试官良好的阅读的体验,因为一页纸简历信息不多,阅读起来负担较轻,容易被接受;二来把过往经历提炼成一页纸能向面试官展示你出色的信息提炼能力。就像写论文那样,言简意赅、表意准确的文章永远比长篇大论、妄图面面俱到的文章要拿到更高的分数。再比如在做项目汇报时,用两三页精致生动的PPT来表达永远会比繁冗沉闷的文档更受欢迎。
据以往的投递经验来看,要想在简历投出去之后得到回复,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 简历上要呈现三段具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含金量的定义是指实习的公司必须是知名度高的公司,尤其是在行业中需要取得前沿地位的公司。比如在互联网行业中,百度、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美团、滴滴就属于含金量高的公司,如果能在简历上呈现这几所公司的产品相关的实习经历,那么简历能够收到回复的几率就会很高。
  2. 如果没有实习经历,那么就需要深入挖掘自己的项目经历,多看与产品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与产品相关的知识。比如C端产品必看的《幕后产品》、产品运营必看的《运营之光》、B端产品的《决胜B端》等。然后在撰写简历经历时,把项目经历写成产品经历。在描述经历时,可以用到著名的STAR法则。S=situation,场景;T=target,目标;A=action,行动;R=result,结果。求职者可以尝试按照场景、目标、行动、结果来梳理经历的脉络,把经历当成一个故事来用心编织。
  3. 最后是技能描述和自我介绍。在技能描述版块,一般是把与求职岗位最直接相关的技能列举出来,充分展示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能力,以充当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的一个有力辅助。

(三) 投递简历(海投/定向投递)
完成简历制作阶段以后,就正式进入简历投递阶段。一般在这个过程里,大多数求职者都会遇到简历石沉大海,连一次面试都没有被发起的窘况。更绝望的是,这样的情况一般会持续三个月左右。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是稳住心态,不断告诉自己困难总会过去,鼓励自己要坚持。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开拓建立的投递途径,可以是各种微信群、公众号、海投网、应届生求职网,或者各种求职app,诸如:脉脉、牛客、***、BOSS直聘等。(亲测BOSS直聘的回复率最高)
个人经验分享:在没有确定好投递目标之前,可以通过海投来了解自己的求职意向和招聘企业的喜好和口味,以制定接下来的投递策略。但经过个人的亲身经验验证,定向投递的成功几率远高于海投。原理很好理解,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优化时间精力分配,才能提高投递回复率。
那么怎么样算是定向投递呢?定向投递的策略可以使用roadmap模型来规划,即计划地图。第一步,先选择行业。可以优先考虑市面上比较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金融、快消、咨询,其次是传统行业、国企、央企等。第二步是选择岗位,可以根据薪资待遇、感兴趣程度、技能匹配度来筛选目标岗位。比如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就属于互联网行业里非技术岗的高薪岗位,一般起薪都超过1万人民币。如果把互联网行业选择为目标行业,那么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就可以作为目标岗位。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经理的起薪会比产品运营要高一些,这个岗位对于个人综合能力锻炼相比之下更有帮助。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在这两个岗位之间偏向于产品经理。第三步是选择公司。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优先选择目标行业内top5的公司。因为大公司的背书能够对往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极为深远的意义,无论是谈薪、升职、跳槽,大公司的经历背景都能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四) 准备面试
经过一系列的简历投递,终于开始收到回复,被发起笔试或面试了。而面试阶段,相比于上一个简历投递阶段,将是一个更加磨人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面试者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去下功夫:逻辑表达能力、讲故事能力、练习常见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一,练习逻辑表达能力。我在以往的面试经历中,经常会被面试官质疑逻辑表达能力。我大多数得到的反馈,是没有把事情简单有序地描述清楚。在面试过程中,让对方接收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点,不成体系,从而难以在面试官心中留下印象。对于这一块的提升,我摸索出两个方法:画思维导图和熟读《金字塔原理》。其中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清楚逻辑点,并将各逻辑点用框架体系化的连接在一起。而《金字塔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构建逻辑的底层能力,从底层建立起逻辑思维,除了对面试有帮助外,还有利于日常的PPT汇报、论文书写等。
第二,培养讲故事的能力。在面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要求描述项目经历。如果缺乏讲故事的能力,面试官就会对我们的经历缺乏兴趣,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去关注我们的经历,因错过经历的亮点而导致面试的失败。
对于培养讲故事的能力,有两套模式可以参考。第一种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去描述经历,也就是把起因、经过、结果描述清楚。在讲起因的时候,你需要讲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你需要向你的听众解释你做这件事的动机,既可以谈做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也可以谈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最好是能够向你的听众展示一个清晰的目标。在讲经过的时候,你需要重点阐述你是怎么做这件事的?途中都遇到哪些困难?都是怎么解决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用到哪些方法?事后是否有通过复盘以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论?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高效快速解决等等。在讲结果的时候,你需要用简练的语言把你项目中最核心最有亮点的结果描述给你的听众,最好是能够达到让听众惊喜的效果。除此以外,你还需要告诉你的听众你是如何复盘的?你是否达成了项目一开始就设立的目标?你对于当下达成的结果是否感到满意?如果让你重新做一次,你觉得还需要在哪里做改动?
第二套讲故事的模式是套用著名的STAR法则。顾名思义,S代表situation,指的是事情发生的背景、场景;T代表target,指的是事情要达成的目标;A代表action,指的是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行动;R代表result,指的是事情达成的结果。在描述经历的时候,你首先需要向你的听众交代你做这个项目的背景,即你做这个项目的原因。这既可以是你们公司的业务规划需要而发起这个项目,也可以是你自发地想要去发起这个项目,原因是你发现了某些有价值的信息,导致你认为发起这个项目可以实现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没有背景信息的阐述,你的听众可能会觉得云里雾里,在听完你的一大通阐述以后,依然没有明白你在做什么?究竟为什么做?做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在哪里?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阐述一个产品实习经历时,我们需要先交代自己所在的部门,自己部门所负责的业务,自己所在部门的组织架构以及分工,并阐述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当我们的简历上有多段经历时,面试官一般会要求我们自行挑选一段自己觉得做得最成功的经历来描述。我们在阐述单段经历时,需要交代清楚做这个项目的原因。这可以是在经过对业务的梳理后,我们发现业务链条中有一个环节设计得不合理,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把某个环节产品化的方式,新增某个功能来解决这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以达到优化业务运转效率的目的。
在交代完背景以后,我们的下一步是阐述项目目标。目标的选择建议遵循国际上流行的SMART原则。S代表specific,也就是具体的、特定的。我们在阐述项目经历时,需要告诉听众我们是围绕哪一个确定的、明确的目标是开展项目计划的。M代表measurable,即可以衡量的。我们需要告诉听众我们选择的目标是可以被衡量的,是怎么衡量的。这能为我们接下来量化项目效果,阐述项目结果时打下基础。A代表attainable,即可以达到的。这指示着我们在选择项目目标时,不要选择一些过分夸大的目标,不能因为想要展示自己的业绩效果而过分夸大项目目标,这在与面试官的交谈中容易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风险,从而导致面试的失败。R代表relevant,指的是相关性。我们的项目目标需要和其他的业务目标相互衔接,即完成了这个目标,对于其他的业务目标的达成也有辅助作用。T代表time-bound,即有时间限制的。我们在阐述项目经历时,需要向听众交代我们的项目目标是从什么时间点开始被设立,以及在什么时间点被完成。这将有助于面试官对我们的业绩效果做出评估。比如说,我们告诉面试官我们的项目目标是吸引1万用户来使用当时开发的这个app的某个新功能,在1月份的时候设下这个目标,在3月底的时候就完成了这个目标,即花费了三个月时间去完成引流一万用户的目标。面试官听完会马上形成一个感知:这位候选人只花了三个月时间就引来了一万用户,看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人。
在描述清楚目标以后,我们需要向面试官展示项目的重头戏--项目是如何落地的?这块涉及到更多的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涉及到九个方面: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指的是对于项目范围的界定,即你需要向面试官描述清楚你的职责范围是什么,这虽然跟前面提到的交代项目背景有点相似,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宏观的角度,可以概括性地阐述;后者是微观的角度,需要细化阐述。比如说,你告诉面试官在项目中你负责的工作是收集需求,那么你还要做的就是要明确你收集的是C端用户需求还是业务人员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范围管理。其他的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集成管理对实际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性作用,但考虑到面试时长一般是20分钟-1小时之间,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就不需要过多阐述项目管理的全部细节,否则会引起面试官的反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一个到两个重点环节去展开阐述,只需要让面试官觉得你有推动项目的能力、能为项目结果负责、有能及时交付合格项目结果的能力即可。在实际的面试过程中,更好的描述项目方案的方式是套用前面提到的STAR法则去阐述。
最后,我们需要向面试官交代我们的项目产出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数据来展示结果。但在实际情况中,不是给出一个数据,面试官就会相信你真的做出了这样的成绩。一般来说,面试官会通过追问你的归因逻辑来确定你给出的数据的有效性,以及你在项目中的真实贡献。在面试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三种常见的归因的方式去向面试官论证我们给出的项目结果的真实性。这三种常见的归因分析的方法分别是:漏斗分析、公式拆解和相关性分析。
漏斗分析,指的是从上往下分析各级漏斗,找出是在哪个环节做的改动导致这样的结果,然后去论证你这个判断的合理性。在真实的面试场景中,也通常会出现因为面试官不认同你做出的这个判断而将你否决。即使你运用了漏斗分析法找到了影响结果的关键环节,你对项目结果归因的判断客观、可靠与否,也会影响面试官对你的判断。
公式拆解,同理漏斗分析,是基于一套模型去将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细化拆解。以GMV的公式为例。假如你告诉面试官你在一个月内使业务达成了50万GMV的目标,而你打算公式拆解的方法去归因这50万GMV,就需要把GMV的公式列出来,对公式上的每个因子进行拆解。如公式为GMV=流量转化率客单价,我们就需要对流量、转化率、客单价这三个因子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分解,找到这些因子中与项目结果联系最密切、最具关键性意义的一个因子。
相关性分析,一般常用于评估一个项目效果是否可信,常见于产品运营工作中的A/Btest。面试官在评估你的项目效果是否可信时,通常会评估你所负责的工作是否与你给出的项目结果紧密相关。判断你所负责的工作与你给出的项目结果的是否紧密相关,一般会先将无关因素与你的贡献做出对比。无关因素包含:特殊事件和时间序列、系统Bug、短期数据波动后的回调(属于自然趋势,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他人贡献做比较等。例如说我在以往的面试经历中,就曾遇到过面试官提问我与运营对于项目贡献占比分别是多少,这种问法实际上就是在将我的项目贡献与运营方的项目贡献做对比,以确保这个数据结果的提升并不是基于运营策略的实行而出现的。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2 22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