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offer 选择中寻找风口

有同学同时收到了快手搜推和理想汽车大模型的offer,我给讲了一堆搜推的优点,如,核心产品线、技术团队成熟度高、业务稳定等等之后,最后推荐他去理想汽车。
核心原因不复杂,就是在理想汽车扭亏为盈、营收破千万、增速高达60%、市值追平快手等几个前提之下,去博一博大模型这个新技术的风口。

接下来我用整篇文章给大家翻译一下"风口"这个词。

市场上靠巨额资金牵引着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如,政府的大基金、地方的产业创新基金,以及高净值、超高净值人群为了增值或者大企业出于财务、战略考虑而出资运作的私募。
政府的私募一般围绕着自己当地的发展,比如西安成都搞文旅、杭州做梦想小镇、中央搞大基金构建半导体产业链等。
大型企业的私募少数为了赚钱,大部分围绕着自己的主业做战略投资布局,这些资金出口统一在企业的战略投资部下。我们耳熟能详的所有国内大厂,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字节、小米等等都有自己的战略投资部门,每年都在市场上看大量的项目,无数个创业公司希望能够一朝得见天颜,被宠幸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资金来源五花八门的风险投资,像知名的红杉、IDG、高瓴、纪源资本GGV、经纬创投、启明创投、今日资本、真格基金等等。
无论属于哪一种,私募派出的投资经理走到外面谈合作时可是比一般的甲方牛太多了。
以前创业时,一个大厂的战略投资部经理跟我说,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堆人给他安排一条龙。说完之后还很虚伪地摇摇头补充一句,金融圈真乱啊。我除了对他翻白眼还能说什么?

这些私募的特点就是一个字"赌",他们每天都在看项目、聊团队、找风口,到处撒胡椒面,当然,人家的胡椒面是真金白银,出手就是百万起步。
这种撒胡椒面不可能都成功,投上一堆项目之后,过几年有1个成了就回本,两个成了就大赚。
说到这里再提一下我为什么不建议刚毕业去创业公司,那些有专业团队的风险投资每年投出那么多案子,成功的都是少数,你想想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进入一个创业公司,并且这个创业还能干成的概率有多大?

各种背景的私募在背后推动了软件&互联网的领域的黄金20年中一波又一波的创业高峰,涉及的领域有游戏、社交、本地生活、O2O、OTA、电商、内容等等,涉及的公司从早期的BAT到现在的字节、拼多、小红书、得物、蔚小理等等。
有了私募的支持,创业公司一毛钱不赚也能给码农开出高工资,间接创造了大量的中产,让包含四大天坑在内的几乎所有专业都在转码。
眼下交易所的这些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看股权结构的话,都是一堆的私募,绝大部分创始团队的股份被稀释到十几甚至几个百分点是很正常的事。
只要公司上市,这些私募的钱就抛掉股份换成现金,寻找下一个风口。

创业公司上市之后员工的股票并不能马上套现,就是要给这些私募让路,让大股东先套现,剩下的才是员工。
为了掩护大股东成功套现,创业企业的业务再差,也会在上市前用各种办法把财报搞得漂亮一些,好在上市时博个高价,等大股东套现走人,再有一季新财报发出来,回归到原本的样子时,股民才会知道自己接了个什么鬼,然后走低的股价就会把压力给到管理层,管理层短期内没法改善业绩,就只有降本提效了。
我以前写文章时提到,如果一家创业公司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不好,上市之后一段时间反而更危险,说的就是这个逻辑。
当然,这类公司并不代表所有,具体案例要具体分析,大家碰到问题可以随时私信我。

站在2022年这个会作为历史被牢记的年份上看,软件技术领域真的是哀鸿遍野,过去一路向上的大厂纷纷裁员,风投见不到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叠加上疫情、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经济危机一下涌过来,人们的预期被打到了谷底。
私募看的项目净是一些像区块链、元宇宙这种想想很美好,看看就失望的东西。
大家都说新能源汽车是大号手机,软件会迎来爆发,但带着IT基因创业的理想、小鹏却卖一辆亏一辆,卖的越多亏得越多,说到底,汽车这个东西,从消费者到供应链,都太复杂了,比手机高一个数量级。

但到了2022年底时,形势突变,ChatGPT让整个市场达成共识,通用AI达到可以商用的阶段了。
市场上出现了很严重的抽水现象,搞区块链、AR、VR、元宇宙的企业发现自己融不到钱了,大企业也陆续砍掉这些挖了多年不出水的井,砸钱去搞大模型,还有大厂号称"用大模型把所有应用重做一遍"。
23年国内狂卷大模型,大模型起步资本就是十亿级别,没有几家卷得起,别看目前国内通过国家审查的大模型100多家,真正哪几家是自研的,行内人都心里有数。
但是,24、25年开始就要卷应用了,那是谁都能干的事,数据、创意、用户只要占住一个就行,到那时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知道搞个ChatGPT账号让AI写简历都能在闲鱼上卖不少钱,更别说导购、客服、素材那些或重投入、或高产出的领域了。
到了那时,所有与大模型沾边的技术人才都会迎来一波红利,就业机会、待遇都会膨胀。

经济学领域有句话叫:人生发财靠康波。意思就是说,人这辈子赚点小钱可以依靠勤劳,但是赚大钱,靠的就是机遇了。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合适拿过来比喻大模型这个风口,当然这个道理不仅限于大模型。

今年理想汽车开出来的offer中,前端、后端、算法、嵌入式各个岗位都要比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大厂高一截,这里的"一截"大概是7~10K的样子,一年算下来,不考虑年终就已经10万左右了。除了薪资高之外,开奖的HC数量也特别多。
同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在去年也是这样。
还有22年上市之后的经纬恒润,上市融到钱之后,在校招时几乎"点就送",开奖的HC数量特别多,招人的研发中心也特别多,几个主流的二线城市几乎都有岗位。
即使国企也逃不开这个规律,22、23两届同学正赶上全国银行"大干快上"搞数字化建设,从六大行、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商行、农商行,软开中心、数据中心在全国遍地开花,西安、武汉、苏州、合肥、成都、珠海这些二线城市都吃了大量的应届生。

风口有个好处就是,风来了猪也能飞上天,但坏处就是不能持久。
我常作的一个比喻是,企业的发展是脉冲似的一波一波,一次大跃进后面就跟着几年的消化期、磨合期。
你看今年,24届学生中收到经纬恒润offer的数量远比23年少,比亚迪虽然待遇上依然是工厂价但却不再是曾经的"点就送",各银行在二线城市软开放出来的HC数量更是大幅缩水,就连去年到处发offer的移动苏小研今年好像也销声匿迹了。

还是拿理想汽车来说,今年给出高待遇的核心原因是23年扭亏为盈之后,下一步要重金投入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核心软件技术能力建设上,以追平自己跟小鹏、华为之间的差距。
今年招了这么多人,怎么不得消化上2年,明年怎么还可能持续,即使它明年还能持续,像眼下这种高达50%的营收增速能一直持续吗?总归还是会走上今天互联网行业这种逐渐成熟的老路。

说到底,除了金融,任何行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伴随着一波技术革命,从兴起、快进到成熟、衰退,也就十年左右时间。
我们能在一个行业兴起、快进阶段进去,不管是拿到远高出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还是在期权股票的加持下打个翻身仗,一辈子赶上一次就值得骄傲了。
#如果可以选,你最想去哪家公司##牛客在线求职答疑中心##牛客解忧铺##晒一晒我的offer#
全部评论
写的真是太好了,在纷杂的社会现象中,把事情发展趋势讲的清清楚楚,太厉害了
2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2-29 23:55 天津
1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2-27 15:50 安徽
蔚来
校招火热招聘中
官网直投
1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2-31 12:02 四川
老实说金融更是有周期性吧,今年金融可谓烂中烂
1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1-08 19:28 广东
👍
点赞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2-27 16:56 天津
点赞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12-27 23:14 北京
给答主一个赞 怎么看的人这么少? 是推送机制的问题吧
点赞
送花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1-17 22:19 山西

相关推荐

73 67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