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是场信仰崩塌

#我对___祛魅了#
本以为研究生阶段能遇到技术大牛,结果发现——
导师既不懂业务,也不愿深入,只会反复提需求、催进度、输出一些外行建议,项目里简直是“人形 BUG 制造机”。
可你还得听他的。因为经费、项目、课题组、毕业……全攥在他手里。

之前项目遇到网配置问题,他当着甲方面指着我说:“他就是我们网络方面的专家。”
实际上我不过是刚百度完几个术语罢了。
第二天他说请个“专家”来看看,结果下午甩给我一条抖音视频。

高学历 ≠ 高能力。
读研之后,我对“专家”二字彻底免疫了。
全部评论
实则砖家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29 17:18 北京
读博以后就百毒不侵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4:10 四川

相关推荐

小时候觉得老师是很伟大的职业 感觉老师都是人中龙凤才能当 后来考入大学 发现以前的老同学也是公费师范生了 他们什么样什么人品 我还不清楚吗 只能希望他们以后也会有改变 要不纯属耽误孩子 实习之后发现 有的领导 能当上领导也可能运气成分很多 自己决策方面很差 分配给属下的东西自己也说不明白  前些年那些明星 各种塌房 少林寺大师都能有情人和孩子 越长大越发现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 以前对不懂的东西有一层羡慕的滤镜 接触之后发现就不是那回事了
RazerYang:其实也是幸存者偏差,你只关注草台班子的部分,所以觉得世界都是草台班子。实际上你每天能安全地从床上醒来,有稳定的天然气、自来水和电力供应,能让你吃上热乎的饭菜,能收到持续稳定的信号去刷手机,花几块钱就能坐地铁从城市的一端快速移动到另一端,花几百块就能在一天之内安全穿越整个国家,这都不是一个草台班子能实现的。燃气、水利、电力、通信、公交、民航,还有最重要的公安和国防,这些都不是草台班子能做的,有无数普通人构筑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你也将加入他们。
我对___祛魅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读研三年,本人发表了多篇AI方向的高水平论文,斩获多个竞赛国奖,最终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些听起来“高光”的标签,本应是含金量十足的背书。但真正走上求职路时才发现,它们的实际效力远不如一段实习。企业HR不会细看你在某个期刊或者会议上发表了什么(除了算法岗),只会问你有没有实战经验、做过哪些项目、能不能立马上手。而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项目经验局限于实验室,远离真实业务环境——导师不允许出去实习,甚至为了保证论文产出,会明确禁止其参与实习,直至毕业前夕(女友的课题组,人均发表五篇学术论文,其中2篇Top,1篇三区,1篇北核,1篇EI会议,同时软著和专利也不计其数,可依旧被导师PUA“这些成果还不够,不再多发一些,怎么和外面那些92的同学竞争”。可实际上,方向小众没有落地价值,研三下仍然还在为导师写本子发专利,最终在就业求职中饮恨,两位同门在春招五月才找到一份月薪仅6k民办本科的工作…,至今该课题组就业率依然不足30%)。这是当前很多研究生面临的共性困境:导师看重的是你的科研产出,企业看重的是你的实战经验。学生夹在中间,谁都得罪不起,但谁都讨好不完。读研的我们,明明在领域里努力钻研,却在求职时输给了一个实习经历;我们被论文Deadline追着跑,却换不来一个简历中的项目经历。或许在未来,高校的培养机制能更灵活些,导师的要求能更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而不是一味压榨“科研成果”。学术和就业,确实不应该是对立的选项。很多同学不是不努力,只是被迫努力的方向,似乎总要对抗现实。
Noe1017:我只看到了一个导师压迫下的顺民。
牛友故事会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7-30 20:16
南京大学 Java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