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面试官给26届同学们的秋招建议-接地气版
(一)投递
1️⃣对于BG不够优秀的同学们来说,8月份投递后无进度更新(特指面试)是正常的,无需过度的焦虑。绝大多数同学的面试高峰期是在9月份末及国庆假期后。
2️⃣大家都知道金斧子值钱,所以投递的时候建议可保守操作,避免投递过于热门的行业or岗位(热门行业和岗位在简历阶段就已经在横向对比了)。
26届秋招的热门行业:AI、AI+硬件、出海这三类应该算是了解校招职场人都看好的热门赛道。
岗位,从上岸难度的角度来说(BG、实习经验、HC数量等因子综合决定难度):最高的战略/商分,其次是研发/产品/产运,之后是市场/职能,最后是运营和销售。
3️⃣稳妥的投递方式是在职位开放后:首先,确定好求职的大方向;其次根据开放的职位找适合自己的细分方向:我想做的/我能做的/给我托底的。别匆匆忙忙一个秋招到最后颗粒无收。
🌰:CS专业的同学,如果准备投递银行(国有or股份制)我想做的肯定是:金融科技岗(垂直,不涉及到营销类工作内容)。但像管培生(科技类)or审计岗,都是我能做的岗位(CS可报,且工作内容不会增加负担-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当投递志愿是3个多时候,就可保留给我拖底的岗位:前台岗位/综合性岗位。
同样很多文科同学,想投递产运类的岗位,HC少且要求相对不低,那就可以走其他运营方向,先进去再活水。
4️⃣秋招的投递数量低于150家,是很难拿到理想offer的。漏斗模型投递的数量越多,漏到最后拿offer的数量才会越多。
投递环节就不要给自己再为难自己,只要专业符合,先投起来再说。即使发了面试,是否去面试决定权还在自己。
(二)测评和笔试
1️⃣各家企业的测评基本上就来自于北*森、智*鼎、赛*马(这些占比差不多近90%),有很多渠道可以进行模拟练习,拿出1-2周的时间,就可以把测评弄的差不多。
测评的底层逻辑是择优而非淘汰,那为什么有人做了测评还没有过呢?
(1)测评答卷无效:我们设置题目会把选项答案内容一致,但题干内容做替换(理解为换种方法来问同样的问题)。来验证答题者做答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判定无效,不会进入其他流程
(2)抗压性太差: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于抗压性把控很严格,所以作答判定不符合,也不会进入其他流程。
(3)海发测评:有些投了就发测评,但后续还会根据岗位要求结合投递的简历来进行筛选。
2️⃣笔试设置的本质其实就是淘汰,淘汰能力不太达标和没有把书本知识贯穿到实际应用的同学。
产研类的岗位肯定会有笔试,即使没有笔试也会在面试中安排手撕,真题可以多刷牛客,多思考业务场景中对于数据库哪些经常用到。
设计类(智能制造行业)这种多复习专业课的同时,多思考如何把产品落地(像大*疆的题目灵活性就非常高,有难度)
财务类也是同样逻辑,从财务视角结合公司业务,怎么去做资金筹划、风险预估等。
(三)面试相关
1️⃣ 必须要做的功课:梳理好自己的经历。每轮次的面试官都会深挖简历,无非大家问的视角不一样。
第一轮的面试官基本上都是未来你的同事,所以会抠细节,看经历是否有水分,这个工作的基础能力有没有。
第二轮的面试官基本上是你的直系领导居多,所以会看你对业务场景趋势/竞品/技术更新等等方面,有没有想法。从直系领导的角度来说,需要你把工作做好的,但又不能只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的同时要仰望星空)。
第三轮的面试官基本上是T+2职级的(经理/总监/VP/CEO),所以会喜欢聪明人、会思考的人,问的问题会更宏观;如果是本事是业务/技术出身,也会问业务和技术方向的问题;另外就是看重性格维度(稳定性/职业规划类)。
2️⃣宝*洁八大问及本身职业规划、稳定性的问题,也要想明白。
我是广东人,投递北京/上海的企业;面试官肯定就会问为什么不考虑广东省内的职位?
你要通过回答来说服面试官,让面试官在稳定性的那一栏打✅。
3️⃣面试官是否开摄像头,声音听起来是否不耐烦和我们要不要继续接这家的面试没有必然联系。
特别是一面的面试官,是投递部门的同事工作之余挤时间来做面试官(没有调休,没有加班费)他给你的情绪反馈不好,并不代表什么。
今天是同事不意味着明天还是同事;另外offer对比的前提是我们有的选。
4️⃣面试属于熟练工序,菜就多面。特别是同行业的面试只要够多,就会拿到offer。
(四)offer
1️⃣明确一下签*合*同的主体是哪家,有些公司是a*公司发布招聘信息但签*约b公司(涉及到社保缴纳地等)。
2️⃣offer到手也不意味着就稳了,被毁*约的每年都有。
3️⃣确认好解*约💰,及解*约时间(有企业是集中处理处理)
#给26届的秋招建议##牛客AI配图神器#
1️⃣对于BG不够优秀的同学们来说,8月份投递后无进度更新(特指面试)是正常的,无需过度的焦虑。绝大多数同学的面试高峰期是在9月份末及国庆假期后。
2️⃣大家都知道金斧子值钱,所以投递的时候建议可保守操作,避免投递过于热门的行业or岗位(热门行业和岗位在简历阶段就已经在横向对比了)。
26届秋招的热门行业:AI、AI+硬件、出海这三类应该算是了解校招职场人都看好的热门赛道。
岗位,从上岸难度的角度来说(BG、实习经验、HC数量等因子综合决定难度):最高的战略/商分,其次是研发/产品/产运,之后是市场/职能,最后是运营和销售。
3️⃣稳妥的投递方式是在职位开放后:首先,确定好求职的大方向;其次根据开放的职位找适合自己的细分方向:我想做的/我能做的/给我托底的。别匆匆忙忙一个秋招到最后颗粒无收。
🌰:CS专业的同学,如果准备投递银行(国有or股份制)我想做的肯定是:金融科技岗(垂直,不涉及到营销类工作内容)。但像管培生(科技类)or审计岗,都是我能做的岗位(CS可报,且工作内容不会增加负担-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当投递志愿是3个多时候,就可保留给我拖底的岗位:前台岗位/综合性岗位。
同样很多文科同学,想投递产运类的岗位,HC少且要求相对不低,那就可以走其他运营方向,先进去再活水。
4️⃣秋招的投递数量低于150家,是很难拿到理想offer的。漏斗模型投递的数量越多,漏到最后拿offer的数量才会越多。
投递环节就不要给自己再为难自己,只要专业符合,先投起来再说。即使发了面试,是否去面试决定权还在自己。
(二)测评和笔试
1️⃣各家企业的测评基本上就来自于北*森、智*鼎、赛*马(这些占比差不多近90%),有很多渠道可以进行模拟练习,拿出1-2周的时间,就可以把测评弄的差不多。
测评的底层逻辑是择优而非淘汰,那为什么有人做了测评还没有过呢?
(1)测评答卷无效:我们设置题目会把选项答案内容一致,但题干内容做替换(理解为换种方法来问同样的问题)。来验证答题者做答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判定无效,不会进入其他流程
(2)抗压性太差: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于抗压性把控很严格,所以作答判定不符合,也不会进入其他流程。
(3)海发测评:有些投了就发测评,但后续还会根据岗位要求结合投递的简历来进行筛选。
2️⃣笔试设置的本质其实就是淘汰,淘汰能力不太达标和没有把书本知识贯穿到实际应用的同学。
产研类的岗位肯定会有笔试,即使没有笔试也会在面试中安排手撕,真题可以多刷牛客,多思考业务场景中对于数据库哪些经常用到。
设计类(智能制造行业)这种多复习专业课的同时,多思考如何把产品落地(像大*疆的题目灵活性就非常高,有难度)
财务类也是同样逻辑,从财务视角结合公司业务,怎么去做资金筹划、风险预估等。
(三)面试相关
1️⃣ 必须要做的功课:梳理好自己的经历。每轮次的面试官都会深挖简历,无非大家问的视角不一样。
第一轮的面试官基本上都是未来你的同事,所以会抠细节,看经历是否有水分,这个工作的基础能力有没有。
第二轮的面试官基本上是你的直系领导居多,所以会看你对业务场景趋势/竞品/技术更新等等方面,有没有想法。从直系领导的角度来说,需要你把工作做好的,但又不能只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的同时要仰望星空)。
第三轮的面试官基本上是T+2职级的(经理/总监/VP/CEO),所以会喜欢聪明人、会思考的人,问的问题会更宏观;如果是本事是业务/技术出身,也会问业务和技术方向的问题;另外就是看重性格维度(稳定性/职业规划类)。
2️⃣宝*洁八大问及本身职业规划、稳定性的问题,也要想明白。
我是广东人,投递北京/上海的企业;面试官肯定就会问为什么不考虑广东省内的职位?
你要通过回答来说服面试官,让面试官在稳定性的那一栏打✅。
3️⃣面试官是否开摄像头,声音听起来是否不耐烦和我们要不要继续接这家的面试没有必然联系。
特别是一面的面试官,是投递部门的同事工作之余挤时间来做面试官(没有调休,没有加班费)他给你的情绪反馈不好,并不代表什么。
今天是同事不意味着明天还是同事;另外offer对比的前提是我们有的选。
4️⃣面试属于熟练工序,菜就多面。特别是同行业的面试只要够多,就会拿到offer。
(四)offer
1️⃣明确一下签*合*同的主体是哪家,有些公司是a*公司发布招聘信息但签*约b公司(涉及到社保缴纳地等)。
2️⃣offer到手也不意味着就稳了,被毁*约的每年都有。
3️⃣确认好解*约💰,及解*约时间(有企业是集中处理处理)
#给26届的秋招建议##牛客AI配图神器#
全部评论
面试属于熟练工序,菜就多面
投递数量低于150家很难拿理想offer,啊这......
我之前就是乱投一通,最后啥都没捞着
mark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