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iOS换皮了,苹果这波是冲着鸿蒙来的

2025年6月,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5)落下帷幕。
大多数人第一时间的反应是失望,甚至调侃:液态玻璃?透明界面?这不就是换了一套主题吗?“乔布斯棺材板都扣不住了。”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梗。
但如果你只看到了视觉设计升级的那点“皮”,那你就真的小看了苹果。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这一次,真正的杀招,不在iOS,而在iPadOS。

我们都知道,iPad作为产品形态,一直夹在手机与电脑之间,做不成主力机,却也不甘只是看片工具。多年来,苹果试图通过“妙控键盘”“Apple Pencil”等方式把它推向生产力工具,但始终难以逾越系统本质上的限制。

而今年的iPadOS 26,彻底打破了这种尴尬。
首先是操作逻辑:传统的分屏和Slide Over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更自由、更Mac式的多窗口系统。应用可以自由缩放、堆叠、外接显示器分屏,最多支持7个窗口同时运行。

再是文件管理:App之间可以拖拽、文件夹支持表情符号和颜色自定义、预览直接编辑PDF,这一切都让iPad首次具备了接近macOS的操作体验。

搭配液态玻璃的视觉升级、3D壁纸、智能调节字体尺寸等细节打磨,iPadOS不再是iPhone的“大号版本”,而是真正朝向“下一代电脑”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一切的变化,暗藏杀机。
剑指鸿蒙,苹果急了?
就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华为悄悄打出了一记重拳:
首款搭载HarmonyOS for PC 的真·鸿蒙电脑——MateBook Pro 和 fold 非凡大师版正式发布。
但这次,华为的主角并不是硬件,而是系统。

它不是做一个“能跑 Windows 软件的国产版本”,而是给出一套全新的交互逻辑:

无盘化启动、分布式架构、AI 原生协同、跨设备拖拽传输、手机接力电脑操作……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 PC,而是一个端云一体的“效率中枢”。
苹果万万没想到:最像我的竟然不是我自己?
苹果当然意识到了这个威胁。

iPadOS 26 的更新节奏前所未有地“像是冲着鸿蒙来的”:多窗口自由缩放、类 Mac 菜单栏、后台渲染优化、文件管理 Mac 化、通知消息跨端同步……这些几乎是鸿蒙发布会刚讲完没多久,苹果就同步跟进了。

而最核心的战场,毫无疑问是跨设备协同。
苹果通过macOS 与 iOS、watchOS、CarPlay 的深度融合,实现通话、通知、剪贴板、文件和 UI 语言的全域贯通:液态玻璃的设计逻辑,甚至已经从手机延伸到了汽车中控屏。
但真正让苹果“感觉到了被追赶”的,恐怕还是 AI。
这届WWDC 上,Apple Intelligence 的登场标志着苹果正式拥抱 AI,从实时翻译、图像识别到 Siri 升级为 AI Pro 助手,操作系统正被重新打磨为“智能化的操作界面”。

然而此刻在AI 上真正领先一个身位的,恰恰是鸿蒙。
华为选择从芯片、模型、系统到底层框架全部自研,构建出了一个本地部署、高度集成的AI 原生系统逻辑。在实际体验中,AI 语音、AI 搜索、跨端语义感知等功能,不仅已经上线,而且可用、好用、不卡顿。

这是中国操作系统第一次在一个关键技术节点上反超苹果,也是国产软件生态过去十年从未见过的时刻。
当然,领先不等于胜出。
鸿蒙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AI 先发优势”变成“生态全面突破”?

苹果的短板显而易见:对AI 靠后整合、设备本地算力依赖强、对第三方生态控制严格,但它的优势也同样强大:生态闭环、开发者黏性、全球品牌号召力。
能不能把这次领先变成一次“系统性超越”,不是拼一场发布会的热度,而是拼三年内生态爆发的能力。
谁能定义AI 操作系统,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人机交互范式。
这是鸿蒙第一次真正站在“重写规则”的门口,也是苹果第一次被真正逼到了“战略应战”的位置。
谁是下一代生产力工具?必须先赢生态战

放眼全球,桌面操作系统的战场正在悄然升温。

苹果更“安卓化”了:自由窗口、多任务分屏、智能搜索、跨端协同……
安卓厂商则在“苹果化”:统一设计语言、软硬一体、流畅体验做到了极致。而鸿蒙,是这个版图上最大的变量。
从系统能力来看,鸿蒙不是不能打,甚至在某些方向已经具备领先势能。
但问题也很现实:生态,依然是最大软肋。
目前鸿蒙PC端仅上线约 300 款核心应用,缺乏微信原生客户端、Adobe全家桶、主流游戏大作等关键工具。

对于大多数习惯于Windows 和 macOS 的用户来说,鸿蒙是一个“体验先进但生态陌生”的新物种。
这里可以参考一个更具启发性的对比:macOS 的生态逆袭路径。
根据StatCounter数据,macOS 在全球桌面系统中的市场份额已从2015年的7%左右,上升至2024年的16.5%。

在中国市场,过去三年间,macOS份额也从不足4%增长至超8%。这一切的转折,并不是因为Mac电脑硬件进化有多大,而是得益于苹果生态的持续打通和开发者资源的稳步迁移。
也就是说:生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熬出来的。
鸿蒙是否有这个能力熬出来?十年甚至更长?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鸿蒙的开发者生态正在加速成型。:截至2025年中,已有 超720万开发者参与鸿蒙生态建设;其次“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 ArkTS 开发语言和 DevEco 工具链,极大降低了原安卓开发者跨设备、跨形态迁移的门槛;
但从中长期看,决定命运的仍然是生态落地速度。
苹果mac的成长也曾被质疑“应用太少”,但十年后,它已经成了桌面市场唯一能和Windows抗衡的存在。

鸿蒙今天的问题,正是mac十年前的问题:能力有了,但开发者还没完全跟上;体验不错,但用户还在观望。
但不同的是,鸿蒙背后是一整条中国供应链、一整套国产基础设施,以及一个“不能失败”的战略目标。
这意味着,它不只是“值得期待”,而是必须兑现希望。
技术定义的未来从不是比谁更像谁

技术发展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改进现有体验”,而是“重构未来路径”。

iPadOS 和鸿蒙 PC,正在以不同的姿势对传统操作系统发起正面挑战:

苹果靠软硬一体的生态沉淀,稳扎稳打地把iPad 升级为半台电脑;

华为则以“跳跃式创新”重新定义 PC,从操作逻辑、硬件形态到 AI 能力、生态整合,试图走出一条没有 Windows 的未来之路。
而回头再看,最危险的,反而可能是现在市场份额最高、曾经最稳的那一个:Windows。

它没有移动端生态,无法打通手机与PC 的全场景协同,只能守着键盘、鼠标和传统桌面系统“吃老本”。

在苹果和鸿蒙接连推出新形态系统、强调软硬协同、推动AI 原生集成的当下,Windows 的缓慢、笨重、碎片化,正在一点点暴露出它的“未来缺席症”。
谁会赢?我们不能武断下结论。

但可以确认的是:下一代生产力工具的战争已经开打。
这场战争,不只是关于“你用的是哪台设备”,而是关于你如何定义“效率”这件事。
选择iPadOS 的人,也许更在意稳定、熟悉、稳健的迭代;

选择鸿蒙电脑的人,则在赌一个国产系统生态爆发、操作体验跃迁的三年窗口期。

无论你站在哪一边,至少这一次,我们真的有了“选择权”。
而这,是中国用户在桌面操作系统上,从未真正拥有过的历史时刻。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06-08 22:25
门头沟学院 Java
从零开始的转码生活:这hr不会打开手机不分青红皂白给所有人群发这句话,过一会再给所有人再发一遍,这肯定会有重复的,不管,再过一会再发一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07-05 16:23
门头沟学院 Java
mengnankk:我投了300,约了5 6个面试。感觉项目写的太多了。一个项目就写五六个亮点,不是把整个项目的功能描述下。其他的没啥,简历看起来有点长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码农索隆:7*24,随时待命,这是去🇷🇺打仗去了啊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网在线编程
牛客网题解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