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预计2031年全球蒸发量监测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美元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蒸发量监测器市场报告2025-2031”显示,预计2031年全球蒸发量监测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0%。

政策支持方面:随着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气象现代化监测需求的不断提升,多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蒸发量监测技术的标准化与普及化。例如,中国《国家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陆面水循环要素监测,提升蒸发、蒸散发等关键参数获取能力,促进农业灌溉、水利调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决策能力建设,为蒸发量监测器在气象、水利与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政策支撑。
市场扩展方面:在干旱、半干旱及用水紧张地区,如中亚、中东、北非及中国西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智慧灌溉与区域水资源调控需求快速增长,推动对高精度蒸发量监测设备的市场需求。尤其在灌区水资源统一调配、高原湖泊水量评估、水库蒸发损耗管控等场景中,传统经验估算方法逐渐被智能监测设备替代,蒸发量监测器正成为水资源精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战略方面:相关设备企业正从单一蒸发量传感器供应商,向“多参数联合监测平台+数据服务提供商”模式转型。通过整合风速、温湿度、太阳辐射与蒸发皿水位变化等数据,构建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蒸发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远程可视化管理与历史趋势分析,助力农业水肥一体化、水库调控与生态水文研究的数字化升级,为企业拓展生态监测与智慧水利市场提供新动能。

当前产业链存在的2点问题:
中下游系统集成与数据服务协同不足
当前不少企业仍处于“硬件交付为主”的阶段,缺乏对中下游数据平台、远程运维与增值服务的整体协同能力,导致客户体验割裂、重复建设严重,影响产业效率与服务价值。推动产品+平台+服务一体化能力建设,已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产业链各环节标准不统一,导致系统兼容性差
目前在许多新兴技术产业中,存在上下游企业使用不同通信协议、接口标准或数据格式的情况,导致设备集成困难、平台对接复杂,增加了系统建设成本和项目实施周期。因此,推动行业标准化、接口开放与数据互通,是提升整体协同效率的关键。
三:主要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持续加强,形成发展合力
国家在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与生态环保等领域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例如,中国在“十四五”规划、“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中均明确提出要加强智慧监测、智能装备在基层应用场景中的推广。此外,地方政府也设有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改造与系统升级,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策合力,有力拉动行业需求。
行业效率痛点突出,推动智能化替代
在传统农业、环卫、环境监测等行业,长期存在人力密集、效率低下、数据采集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整体管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规模化经营或集约化管理背景下,这些问题愈发明显。智能设备通过自动采集、远程监控、数据联动等手段,能显著减少人工依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数字技术融合深入,推动产品创新加速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成熟并向下渗透,传统硬件设备正在被重新定义。设备不仅能感知和记录数据,还能实现本地预判、远程控制、协同联动等功能。例如,基于AI算法的蒸发预测、垃圾车运行路线优化、自动预警机制等,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现场”,加速形成差异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产业持续迭代升级。
主要阻碍因素
初始投资高企,中小用户采纳意愿低
尽管智能化设备在长期使用中能带来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约,但其前期购置成本、系统集成费用以及培训开支仍较高,尤其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用户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融资渠道不畅、设备贷款产品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潜在客户的购买意愿。
用户技术认知有限,系统落地困难
智能监测系统对用户操作能力与系统理解能力存在一定门槛,尤其在农村、基层或非专业操作人员较多的场景中,常出现设备安装后不会使用、误操作频发、维护响应慢等问题,导致使用效果不佳,甚至形成“设备闲置”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客户满意度,也给企业带来售后压力,制约了市场口碑扩散。
行业标准缺失,数据与平台互通性差
目前许多企业各自为政,使用不同的数据接口、通信协议和平台架构,导致设备与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差、互联互通能力弱,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生态。这种碎片化现象不仅增加了系统集成的难度和成本,也使得政府监管、行业对标和数据共享变得困难,不利于推动整体行业走向高效协同与资源整合。
行业发展机会
“双碳”背景下绿色监测需求井喷
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加剧,“双碳”战略正在重塑多个行业的发展逻辑。以水资源监测、农业节水灌溉、垃圾减量化为代表的绿色监测与治理技术正快速兴起。智能化监测设备作为实现减排可视化、过程可控化、绩效可评估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水文监测、尾水处理、农业用水监管等场景,未来将成为绿色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海外新兴市场基础薄弱、潜力巨大
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虽然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较落后,但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对智能化、集成化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有着强烈需求。这些地区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农业效率低、城市垃圾处理不规范等问题,与中国企业擅长的系统解决方案高度契合,出口和项目合作机会正在迅速增长。
平台化运营与服务化转型带来增值空间
随着硬件设备智能化程度提升,企业不再仅仅出售产品,而是转向“设备+平台+服务”的综合运营模式。例如,监测设备厂商可以提供远程数据平台、预警通知服务、分析报告定制、设备健康诊断等增值服务,形成持续性的服务收入和用户粘性。这种商业模式转型不仅增强了盈利能力,也提升了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拓展了企业成长空间。
四:下游行业重点分析
智慧农业:精准灌溉和水资源调度成核心需求
在智慧农业领域,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如西北、华北等地,蒸发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气象数据集成逐渐成为农田节水灌溉系统的核心组成。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中国节水灌溉面积已突破5.6亿亩(2024年),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配套安装智能化监测设施。蒸发量监测器可辅助判断作物需水量、优化灌溉频率,与水肥一体化系统联动,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15%-30%。下游用户主要为农业示范园区、大型种植合作社、灌区管理单位等,且政策补贴与项目招投标是主要采购驱动方式。
城市环卫与固废管理:智能监管成刚需
随着城市垃圾分类与“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环卫系统正加速向智能化、可视化、自动化方向升级。在垃圾填埋场、转运站、渗滤液处理池等露天作业区,蒸发量监测器作为微气象采集系统的重要组成,可用于监测水面蒸发强度、辅助渗滤液产量评估和臭气扩散趋势判断。例如,在渗滤液调节池管理中,通过结合降水量、蒸发量与液位变化数据,可实现精准的液体平衡分析,优化应急储液调度,避免雨季溢流污染事件。此外,部分城市在夏季洒水降温、湿扫降尘等环卫作业中,也开始引入蒸发量监测数据,通过构建本地微气象模型,科学安排洒水频次与作业时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作业精准度。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国垃圾收运车辆已超过26万辆,其中超过30%已安装运营监控系统,而具备多参数环境监测能力的高等级智慧环卫平台覆盖率仍不足20%,为包括蒸发量监测器在内的智能传感设备提供了明显增长空间。
水利水务与环保监管:自动化监测替代人工趋势加快
在水利、环保等行业,下游重点关注水体蒸发损失、水库调度、水质安全等关键参数。以蒸发量监测为例,其数据在水库调度模型、水资源调配计划中起到关键输入作用。传统人工观测频率低、误差大,已无法满足实时调度和科学监管的需要。根据水利部公开信息,全国已建成水利信息化监测站点超12万个,但具备蒸发/蒸散发能力的自动监测点比例不足10%,存在巨大技术替代空间。尤其在南水北调、黄河流域治理、长江大保护等重点区域,水文环境监测系统市场将持续扩容。

查看3道真题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