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四年总结(一个理工人的自述)
先说一下我bg吧,某9本硕,目前是在收钱吧,自21年毕业至今也算比较稳定了(确实也是我司带给我的稳定)。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这一路走来的专业选择、职业迷茫,以及最终落脚在收钱吧的过程。不是什么成功经验,是关于找到适合自己工作之路的分享。
一、始于迷茫
前阵子在牛客刷到一个关于读研是否后悔的帖子,看的时候其实也挺感慨。
坦白讲,本科刚进计算机系时,我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方向。高中时我更爱语文课上的思辨与分享,数理化更像是通关的工具。填报志愿选择了CS,更多出于一种现实的考量:它是个好就业的专业,也决定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但我研究生毕业那年随着市场上的声音都提到就业不好、互联网寒冬等等,我也逐渐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明确?是否属于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直到现在我仍然会给学弟学妹们说,与其过于关注某个特定的行业,不如选择更适合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工作。现在的形势变化非常快,两年后或三年后的行业状况都很难预测。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定位和性格特质的工作,至于行业,可以边走边看,灵活调整。
二、寻找定位
寻找定位的过程很漫长。与导师、学长学姐和不同背景同学的交流成为我的日常。当时也忘了是什么契机,我了解到互联网科技行业对理工背景的包容性,以及其中丰富多样的岗位类型。不过老实讲,只有通过实习和实际工作,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更适合哪些类型的工作,所以我在研二以后基本上会花一部分时间在实习,以此来寻找定位。
三、 认识行业
其实从研一的暑假开始,我把目光聚焦在科技公司,当然也是得益于当时比较流行的科技+、数字+的政策。这不仅是个技术热词,更是一片包罗万象的领域。区块链、支付系统、交易平台、数据分析工具...都是我会考虑的范畴。对于技术er来说,不仅是需要技术实现能力,而且落脚点更应是如何用技术提升效率和体验。
在这里插一句我对行业的浅见(也是在收钱吧工作后才深刻体会到的):支付是算是金融科技的基石,收钱吧正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连接支付机构、商业银行与千万实体小微商户,更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想象一下,菜场摊主、街边小店、流动早餐车,他们的运营效率和数字化程度提升,统一用上数字化工具,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计,更能汇成实体经济真实运行图谱,帮政府更精准制定政策。这是个大趋势(国家也在大力推动“数实融合”),它需要的是懂技术又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打心底觉得,从宏观的视角再逐渐转到微观的个人身上,你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四、选择与起点
坦白说,秋招季我也投递了多家大厂,手握几个Offer。选择收钱吧时,我看重了它的几个特点(这是我基于自己求职视角的感受,后来证明选择还是挺准的):
在核心业务的核心岗位:我当时拿到的是支付后端开发的Offer。了解后知道收钱吧是国内很早就开始做聚合支付的厂商,也是用数字化技术助力支付机构及商业银行服务实体商家的科技公司,简单说就是让商家用一个二维码就能收下顾客微信、支付宝等各种主流方式的付款。我当时觉得,在这个规模体量(听说当时日交易笔数就很高)的核心业务部门做开发,接触高并发、高稳定性要求的真实生产系统,对技术能力的锤炼一定是实打实的。作为应届生,这种高价值实战机会不易得。
领域价值:虽然当时理解不深,但服务于海量小微商户这个方向,隐约感觉到其社会价值和政策潜力。后来才了解到的“数实融合”政策就印证了这一点。选择一个长期有价值的赛道很重要。
技术挑战与成长预期:支付系统背后是复杂的网关、清算、风控、对账体系。面试官描述的挑战,反而让我觉得成长空间巨大。
现在看来,去实践我想要的“技术+业务”的工作模式对我来说真的挺重要的。
五、在收钱吧的真实感受
工作几年后,说说我切身的体会(完全个人视角):
技术打磨:技术成长非常快。这里的业务核心是支付和商户服务,对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要求极高。我所在的团队负责硬件设备的管理、端到端通讯等关键基础设施。从最初只懂Java,到独立设计承担推送系统,再到接触多种语言(Go、Rust等), 在解决千万级商户的真实业务问题中,我的系统设计、工程落地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还记得我刚入职一年的时候,就能独自接手推送系统了,在我都不能完全信任自己的情况下,公司先信任我了。前辈们分享中间件接入的坑、项目里的经验、好用的工具,几乎毫无保留。我想说,这在任何的技术公司都是属于罕见的存在。
理解实体经济的窗口:这可能是最超出预期的收获。做支付和后端服务,天然要关注商户的需求和痛点。小到一个摆摊婆婆的语音播报是否清晰准时,大到帮助小店老板分析经营数据优化货品,你会跳脱纯技术视角,深入理解真实商业世界的运行逻辑。原来,技术可以很直接地改善经营效率,这种价值感挺充实。
同路人的氛围:工作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很幸运,我们部门氛围务实、协作顺畅。大家目标一致,都想着怎么把产品做好、把系统做稳。产品设计时会考虑技术可行性,开发也会尽力实现需求。遇到难题(音箱V服务端还是在黑客马拉松大赛时),真能拧成一股绳共同面对问题,到最后问题解决、效果达标时,同事们都会不由自主的互相击掌,大家都由衷觉得“你真了不起”。能找到技术靠谱、还能互相支撑的搭档,挺难得的。
六、回看与建议
主动探索,尽早试错:我最后悔的是没有更早去实习。实习(无论何种)是发现自己适合什么的低成本高效率途径。学校里只能“浅尝”,工作中才能“知其味”。
看清自己,不拘泥专业:别被专业框死。在学校的时候多去“行业面面观”这类的企业分享活动听听不同路径。像我们公司,技术背景是做这个岗位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对业务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抱随机: 一路走来,面试的意外、项目组的随机组合、甚至偶然的选择都可能影响轨迹。人生不像代码逻辑完全可控。能做的是 在当下充分准备和思考 。降低预期(接受好结果和坏结果),但别因害怕不确定性而停滞不前。回头看,很多当时纠结的事,都没那么重要了。选择改变了,就得接受伴随而来的未知。
选择长赛道:职业早期时,平台、核心岗位、可沉淀能力和长远赛道价值更值得关注,技术能力扎实了,路子会更宽。
最后:
在收钱吧这几年,从青涩懵懂的技术新人,到能独立负责项目、对行业有了更深理解的工程师,我越来越认同当初的选择。
选择工作,终究是选择一种方式去与世界连接,去实现自己认可的价值。我很庆幸,在这个阶段,找到了这样一个能结合技术实力与业务价值的地方。希望我的这些经验和感悟,能为还在探索路上的大家,提供一点点启发。祝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方向!
#收钱吧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