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互联网大厂转战二线城市银行省分的真实感受
小闪是北方农村人,211硕士毕业之后进互联网大厂卷了几年,然后跳槽去了某二线城市六大行省分的金融科技部门。
他的经历很典型,我周末约他聊了一个多小时,既是老朋友谈谈心,也顺便整理成文章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8年前毕业时,小闪虽然校招去了北京互联网大厂,但那时已经决定去二线城市定居了,原因有几个:
1、老婆是天坑专业,考到了二线城市的事业单位,换城市、换工作的机会成本太高,小闪在私企干,找机会跳槽过去更合适。
2、小闪是农村人,危机感重,凡事想的比较长远、也会悲观一些,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在北京定居太困难。
3、两口子消费欲望都不高,没有太强烈的物质追求,平平淡淡生活就好。
在北京大厂干几年刷简历、刷技术、攒了些钱,趁着还在跳槽的黄金年龄段,小闪就找机会去了二线城市的国企,跟老婆相聚了。
如今离他到国企已经满两年,算是彻底稳定下来了。
我微信联系他访谈时,他开玩笑说自己是个loser,但我是绝对不信的,因为知道他生了二胎。
这年代谁都不会缺吃少穿,大家的生存下限都很高,但生孩子这种事大家都会左思右想、谨慎判断的,敢生二胎基本都对生活、工作比较满意,且有安全感。
大部分人去国企都是追求稳定、不卷,所以我跟小闪也从这两个问题开始聊。
“稳定”这事小闪是认可的,但他直接否定了“卷”这个说法,他觉得银行省分拼得不是技术,也不是谁把事情做得更好,而是看学校学历是否优秀,跟领导是否亲戚、校友,父母是否有关系等。
既然不拼工作,那就不用卷了。
回想自己在大厂时天天加班干到半夜,足够努力出了成绩就能拿到高绩效,那时也有拼的动力。
但现在下班之后就不会再想工作,因为不会多发一毛钱,晋升也没自己的份。
更何况,这不就是自己从大厂跳过来的目的嘛。
我比较好奇地问小闪,那大家的绩效也不可能一样,总会有好坏,这怎么定呢?
小闪说,绩效分层还是有的,公司的考核是分三档的,但最低一档也是合格,不像大厂那样有不合格的绩效。
不合格的绩效可能也会有,但是很麻烦,领导需要花成本去解释这件事,别人也会想,员工不合格,领导是不是也有问题。
当然,如果违规违纪的就另当别论了。
我问小闪,银行金融科技岗都这么爽吗?
小闪摇了摇头说,只是省分这样,软开还是差别蛮大的,他们会有明确的绩效排名,而绩效又会影响到年终奖、晋升等,跟互联网公司差不多。
按小闪了解到的,银行软开的末尾绩效比一般人要少拿六成的钱,而这也是近几年软开越来越卷的原因。
接着又聊到工作节奏,我想象中小闪是可以每天摸鱼的。
小闪却说自己上班时间比较忙的。
原来在大厂时,小闪跟同组的几个人合作负责一个系统,且不同岗位之间需要协同配合,而现在银行省分这里,小闪一个人要负责好几个系统,从接需求、开发、测试到投产全部一个人搞定。
因为要负责的事情比较多,业务逻辑也比较复杂,这里的开发又没人写文档,自己只能边看那些面条一样的代码边问人。
浅浅吐槽了一下,小闪表示自己的工作其实是比较饱和的。
我问,看起来就是纯粹的活多、量大,并不是瞎卷,对吧?
对,小闪说,跟大厂时区别很大。
大厂时要自己YY很多东西,每个月过OKR,学习业务,做技术规划,优化架构,每个人都在造梦,还要不断向别人汇报展示自己的价值,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事。
而在这里,纯粹就是事情多,按部就班地干,一转眼就到下班时间了,关电脑、拎包下班回家。
遇到工作排得多超载了,原先确定了发布时间的工作没有按时搞完,一般也问题不大,不像大厂一堆DeadLine卡在那里,有点风险就一堆上下游的人每天过来催进度,就像全世界离不开自己,休几天假都能让世界崩溃一样。
整体来讲,小闪觉得来这边事情并没有少做,只是按部就班地干活不心累、不压抑,排着干就行了。
我笑了笑说,这点我也有体会,没有压力,挨个处理问题,专注起来其实比较舒坦。
很多人跟我讲他喜欢技术,其实就是喜欢这种状态,但可惜大部分公司都不是这样的。
小闪说,是呀,工作时间正常安排,下班之后就完全是自己的了,感觉确实挺不错。
他这两年基本都是每天6点下班,赶紧上两周一次投产的时候可能晚上1、2个小时,从来没有加过班。
即使节假日单位偶尔会安排值班,也是躺在办公室的床上刷手机。
我很好奇,线上系统都不需要应急吗?
小闪想了想说,至少自己这部门没需求,他现在就算想在家里办公,也没网络,自己都没开过VPN账号。
我问小闪,工作节奏上这么平静如水,那跟同事协作也没啥障碍吧?
小闪给我举了个例子,他刚入职大厂时,当时的组长跟他讲:在公司要习惯发声,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存在。
这句话让他在几年大厂工作中受益匪浅,可到了银行省分之后,就把这句话给扔掉了,因为环境差别太大了。
首先,这里几乎没有协作,自己一个人负责所有的事情。
其次,这里没有互联网公司所谓“对事不对人”的氛围,你多讲几句,可能就把人给得罪了。单位员工没什么流动性,以后要一起相处很多年,说话做事大家都会顾忌得比较多。
最后,他觉得眼下这些事远没有大厂那么心累,大家各干各的、相安无事也挺好,反正晋升发展跟他这种没门路的人也扯不上关系。
那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吗?
小闪说那倒没有。
他所在这个省份的经济不发达,省分面临的业务场景也没有发达省分业务那么复杂,所以一共也就大几十个人。
但大家都是专业背景的,部门领导也是软件技术出身的,不会犯常识性错误。
而且,让小闪很开心的一点是,同事的年龄普遍比较大,在其它科室还能看到一些50多岁的人每天忙活着写代码、发系统。
看到那些叔叔们还在写代码,他就更放心了,觉得自己到那个年龄时应该不会失业。
看我对省分只有几十个金融科技岗比较诧异,小闪就跟我解释了一下。
省分的社招很少,他也是进来之后才搞清楚,自己能进来真的是机缘巧合。
至于校招,省分每年金融科技岗的招聘量应该也不少,只是很多被分到业务部门,跟金融科技绝缘了。
我尝试着总结:你的意思是,银行省分对专业性的重视度没有那么高?
小闪说是的,不同岗位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而且在领导眼中,只要你工作多年,就应该啥都能干,如果干不好,那你就是白瞎了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
听完这个逻辑,当小闪再提到很多年龄大的金融科技岗员工会转到业务部门时,我就能理解了。
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金融科技部门的这大几十号员工很稳定,跟私企每年流失10%以上、团队两年大变样的状态差别很大。
甚至小闪来省分这两年,还有幸见到过部门为退休员工举办仪式。
按我的经验,在这种平静如水的单位里,各种组织活动、团建类的应该少不了。
小闪却说一次都没参加过,而且非工作时间跟同事之间的来往更是少,小闪下班之后基本都是围着俩孩子转了。
按他的说法,生活是生活、工作归工作、稳定靠组织,这样也挺好。
来到银行省分这两年,小闪对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唯一的槽点就是薪资了。
小闪是北方农村人,生活、事业都是靠自己奋斗,家里帮不上什么忙。
好在刚工作那几年在大厂拿高绩效攒了些钱,算是有点积累,而且西安的消费、物价都低,工作日吃饭还有食堂。
我多问了几句食堂的情况。
小闪说,算不上多美味,就正常的饭,但重在便宜,外面得花几十块钱的一顿饭,在食堂花几块钱就搞定了,偶尔赶上节假日还能在食堂吃上真正的大餐。
我问小闪,如果一个人家庭条件很普通,毕业之后就进银行省分工作,经济是不是比较困难?
小闪想想点了点头,如果一毕业就进银行省分,至少以他自己家那六个钱包的状态,想把定居、结婚、生娃这些事情给办了,会有很大的挑战。
说到这里小闪也忍不住吐槽了几句,集团是有钱的,看财报数据很漂亮,但就是不花到员工身上,大家平时除了骂几句,也没啥办法。
要知道,当初他从大厂跳槽过来时,薪资待遇说是腰斩都不够,简直是膝盖斩了。
小闪特意跟我讲,他建议应届生如果有机会进大厂还是先进大厂拼几年,提升下自己实力。
虽然他自己目前在省分看起来很稳,但这个社会变化太快,谁知道八年、十年之后是什么状态呢。
去大厂干几年,至少把钱先挣到,攒上几十万,人就会遇事不慌,做选择时底气都会更足一些。
他的这几句建议我一定得重点强调一下,因为不管是毕业之后走大厂路线还是去银行省分的,进入职场后我们都会看到很多问题、有很多抱怨。
潜意识地,大家都会带着滤镜看对面那条没有走过的路,墙里墙外互相羡慕。
而像小闪这种两条路都走过一遍的人,给出的建议会更理性、客观。
小闪带点遗憾地说,现在想想自己两年前决定来这个银行省分的时候,有点过于悲观了。
凭自己的实力,就算当时在北京大厂一直奋斗下去,卷累了就地找个国企也挺好的,毕竟北京的国企那么多。
我哈哈一笑说,你离开那个环境才两年,那时的压力、危机感开始淡化,可能往回看的时候开始带滤镜了。
比如,大厂的361绩效分布、多个倒排的项目并发推进、不断YY规划给自己找活干等,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小闪说,倒也不是带滤镜,更像是看开了。
在局中的时候,看到的全是问题,现在跳出来再看,就觉得其实还好。
在北京大厂时虽然天天加班,但是钱多呀,他当初的那些同事,毕业几年就能挣出一套二线城市小户型的首付来。
虽然软件技术这个行业普遍强度大、在私企干的都有危机感,但比其它行业还是好太多了。
像他小区的保安,按时轮班,从来不加班,但是才挣几千块钱,物业公司包住但只能住六人宿舍。
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裁员、房子断供、降薪之类的事确实很常见,但大厂没工作就去外包公司不也一样,控制下自己的消费欲望就行了。
像几百块钱一场的演唱会、各种各样的手办、节假日到处赶场子旅游甚至去国外、孩子上培训班、网红地打卡,这些有的没有少干一些,改成户外,既健康又便宜。
这点我很认同,工作十几年了,我基本每天都在卷,但对比其它各行的同龄人来说,还是挺知足的,关键还是得调整自己的预期。
那些干农业、建筑、制造业的,也是各有各的问题,只是他们不像干软件的这样天天在网上吐槽,不容易被互联网上的流量关注到而已。
我有一个发小干建筑行业,中国知名建筑学校硕士毕业,一直在施工方干,他周围人普遍四十岁还在工地混,跟着项目全国各处跑,一年回不了几次家,钱也没挣多少,毕竟中国人这么多,能混到项目负责人的太少了。
他几次说着要转行,也经常“考察项目”,但普通老百姓没人脉、没路子,转行哪有那么容易,翻来覆去折腾的都是两口子那点存款而已。
所以,看起来这个行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几年有子侄辈高考填志愿时,我依然会建议填计算机。
以上,为当事人隐私考虑,避开了工作上的细节问题,只谈工作感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别人的经历永远只能参考,每个人的问题都有特殊性,欢迎随时私信交流。
#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牛客激励计划##二线城市##银行省分##牛客创作赏金赛#该系列文章都是作者花费大量业余时间整理、分享出来的,建议软件技术方向的同学收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