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19年,想要分享关于职业、人生的三点思考

Q

毕业两年,大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招进入广播电视台,承诺拿到毕业证后转正,并了解到周围同事都花了一年到两年的时间转正。一年之后,和直系领导产生矛盾,觉得工作非常压抑,个人能力也没有得到展现,性格上也由自信到自卑,于是离职。

去年来到北京,加入了一个编剧工作室,想长期做编剧撰稿工作,工作室人3-5个人,试用期内独立完成了一个大型项目的文字统筹和撰稿工作,辅助完成了另外两个大型项目。所有项目结束,一直不正面和我聊转正事宜,项目结束后,告诉我没有达到他预期的能力,可以让我继续试用,我拒绝,离职(工资很低,没有五险一金)。

后来反思这个行业的规范性不够,因为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尝试做销售,公司管理很规范,工作时间太长没有自己的时间,对于这份仅仅我用来谋生的工作没有太大热情。经济压力得到缓解,年底想离职,但是焦虑啊。

我的问题:

1.接下来如何求职,是继续原来的行业,还是销售,还是思考出第三条、第四条出路。 

2.想学新技能,但不知从何学起。

A:

90后职场新人:你好!

看完你的简述,拿到你的问题,我沉沉地思考了很久。在这过程中,我试图去体会你们这一代人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和自我挣扎,并把它我年轻时候的经历链接在一起。想来想去,想跟一些似乎彼此不那么关联的话:

关于职业和选择

我这一代人早期教育里最经典的桥段就是就是老师们让我们举手回答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在那个年代,“科学家”似乎是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其实,我从来没跟别人说过的是:在我第一次经历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旅行之后,我的梦想曾一度是做一个列车员,绿皮车上的那种,因为每天能够跟着火车在青山绿水间穿行,看不同的风景去不同的地方……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初举手说要做科学家的小伙伴们,似乎并没有谁真的能够得偿所望,当然我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今天的自己——那个人生最初的对于职业的理想,其实就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生命当中第一个执念:第一要有理想,第二理想一定要崇高(如果碰巧不那么崇高,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分享)。

然而在现实的洪流当中,这些执念慢慢的被我们放下了(或者说忘了)

随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距离出发点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多地学会了一件事,叫做随遇而安。毕竟,人生有站在十字路口选择的机会并不是那么的多。而真到了站在路口那一刹那,除了那个没准备好的自己,还有很多别的力量会左右你的脚步,未必什么时候都能顺心遂意。

这个时候,顺流而下,只要明确地知道水流最终会汇入我想要去的大海,那就随它而去,不用在意当下我的行进方向是否真的朝向大海。即便黄河也有那么一段是南北走向的不是吗?

关于人生

一次带女儿去体验室内攀岩,忽然觉得这就是人生的缩影。而且对于我们这些没法将一个亿作为一个小目标的平凡的大多数来说,真实的人生就是一个自由攀岩

在几近垂直的岩壁上,我们身上没有任何保护绳,所有能够依靠的就是自己跟岩壁发生接触的四个接点。这种情况下最理性的策略是:

不到万不得已每次只移动一个点,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下坠。

在这个过程中:

  • 或快或慢地谨慎找寻上升的路径;
  • 扎实地锻炼和提升自己的体能;
  • 尽可能快速地掌握各种技术;
  • 尽可能多地累积面对复杂岩壁的攀爬经验……

以期平安登顶。

当然,也有想放手一搏冒个险甚至是不得不冒险的情况,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安全边际——如果发生下坠,你能承受的下坠距离可能只跟你的经济安全边界在哪有关。

结语

最后一个部分,不知怎地从看到你的提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它也许是大多数读过点书的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几近于信仰的追求。

当年王国维先生自沉于昆明湖,留在身后的就是这十个字,被陈寅恪先生写入祭文镌刻于碑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看作为一种隐喻。

这十个字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也许不对的,是我们千方百计对抗现实想要实现它的方式。

想起《道德经》里那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说到这里,三段话说完了。遗憾的是似乎通篇都没有直接回答你的任何一个问题。惟愿能触发一个职场新人的思考,只有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最终的解答。

职慧志愿者丨王刚

#人生追求##生命的意义##人生思考#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牛客10001:问就是六个月,全国可飞,给钱就干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1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