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已三年
工作有一些年头了。自己也从一个小白,逐渐成长为带实习生的mentor。
那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新来的实习生,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旺柴]我就日常去问问啥进展,啥困难。像不像大家才搬砖的样子??
结果好多朋友说,很有共鸣。
回忆起最初,求职的崎岖坎坷,历历在目。双非院校出身,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偶尔网上表露出无助的情绪,也容易引来嘲讽。终于有了实习机会,转正时候,部门仅我一人需要公司创始人审批,当时还是老王在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后来才知道,不仅求职难,工作难,生活也难。一个成年人,总是需要自己给自己遮风挡雨。
多年以前,我还非常有耐心的在网上答疑解惑。每隔一年,应届生朋友们问题依然如此,没有什么大变化,反复过了两三年,便觉得收效甚微,不做了。
太多的资料讲,怎么改简历,怎么面试还有怎么装点履历。几乎没有人讲最重要的点是,保持好心态佛系一点,慢慢接近喜欢自己的生活就好。想想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这个问题会在无数个深夜一次次的拷问着你自己。
有在大厂工作一段时间,去了基层组织的。也有选调生,觉得实在是太官僚形式主义的,又开始进入私企的。有经历了职场的残酷和pua之后,抑郁失眠的。也有改变赛道后却发现之前的赛道才是自己喜欢的。生命在于折腾,但每一次选择都好像都是开盲盒。选专业不是想清楚了选的,轮到选工作选offer也是不清不楚就去了的。也不知道是信命还是不信命的好?
有心人自己去寻找方法工具,网上书籍论文研究汗牛充栋,总不会有人拿抖音快手微博学习吧?几乎我碰到的大部分问题,早有人做出了系统性的论述。包括人生问题也有工具辅助。现在连谈恋爱都有培训班……
经济下行,确实互联网到处都在降本增效。浪潮退去了,也是个机会让人看看是谁在裸泳。
当我从北京美团,来到上海bilibili,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想做什么都有非常轻松的工具实现的情境,到一个工具缺失,使用容易出错不稳定的情境。
对技术的细节理解要求又高了很多。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从来不考虑机房和运营商网络的。现在需要重新思考跨机房部署运维的问题。需要重新去用最简陋的ssh,gitlab和linux的基础运维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东西,在以往我只需要提需求做个甲方就OK了。
对项目管理协调的挑战也非常的大。阿b的前端多是外包技术方面还是落后的同学。所以平台做出来出了不少问题,经常达不到我的要求。沟通交流的成本非常高,比自己直接写前端还累。但是这个过程还是得走的。要不然前端同学,就没办法成长。但是流动性太大,经常磨合好后,人就换一个,从头来过。
针对技术性非常强的平台产品,又是一个空白的赛道领域。因为没有懂技术的人,同时懂产品运营。也没有产品运营的人技术很强,能理解这些复杂的技术概念。因此避无可避,只能自己拿起了墨刀,默默的画思维导图,理流程逻辑,画原型图。
带实习生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体验。实习生多半不懂的怎么去交流合作,怎么去求助。但是我需要了解实习生,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水平,做项目的过程究竟有哪些问题需要协助处理,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对项目和团队有什么想法。
我虽然自信交流的过程中能飞快的抓到别人缺失的技能点,帮人补齐。但是许多有工作经历的人汇报都稀烂,不必说实习生了。
我努力回忆起自己实习那会儿是怎么摆脱这种状态的,却想不起来了,好像就是还算踏实工作,也不卷,这么自然而然的成了老油条。
做了一点点这些事情之后,才理解当初老板和mentor的一些行为。想起老团队同事,老板,大老板们的照顾,还是觉得非常感谢。
想起几年前我还在担心35岁的问题,担心进不去大厂,焦虑自己的低学历,甚至担心因为低年龄被人轻视。
一步步走过来,不停的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踏实做事的人交流学习。有时无奈唏嘘,有时艰难困顿,有时兴奋雀跃。焦虑消失了,可能也是不使用各种app,上网少了的缘故。
换个角度看,我的学历,是学历歧视者的过滤器。我的年龄是论资排辈者的过滤器。慢慢享受生活就好。